拼多多/Temu怎麼賺錢?揭露背後補貼機制與超低價真相:中國獨特電商模式深度解析

拼多多與Temu超低價背後的國家補貼與虛假繁榮

作者:邱煜庭 feat. ChatGPT-4o

引言

在拼多多電商平台上動輒「9塊9包郵」或美金幾分錢的商品,背後隱藏著一條龐大的補貼鏈條。中國製造商、電商平台及地方政府透過各種產業補助和策略,聯手打造出超低價商品虛假市場繁榮的現象。關於這一題其實我已經關注很久,這麼多年來的觀察其實我心中有一定的定見,也因此我先寫好的基礎架構,再加上 ChatGPT 幫我把一些證據報導找出來,帶你深入揭露拼多多與其海外版Temu如何運作中國的國家補貼,從製造端、平台端到政府層層加碼,營造出難以持續的低價奇蹟,並分析此模式對中國經濟與全球市場信任帶來的長遠影響。

製造端補貼:低於成本的出口秘密

要理解超低價商品的來源,首先需要看製造商如何壓低出廠價。中國政府多年來對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稅費減免與出口優惠。例如,出口產品享有增值稅退稅政策:企業出口貨物可申請退還其銷售額一定比率的增值稅,最高可達銷售額的16%[1]。出口退稅的本質在於降低商品出口成本,透過全額或部分退還增值稅實現[2]。這意味著製造商在核算出口價格時,可以將預計可退的稅款從成本中扣除,使得出廠價大幅降低。

除了增值稅退還,製造企業還能享受各類直接補貼和稅收優惠。許多地方政府為吸引工廠投產,提供土地、廠房租金補貼和用電補助,甚至按產值或出口額給予獎勵。一些開發區對產值增長的企業直接發放獎金。例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工業企業產值同比增長部分按0.5%〜0.7%的比例給予資金支持[3]。在此激勵下,企業有動機盲目擴大產量、報高產值,以拿取獎勵款。由於政府補助沖抵了部分生產成本,許多廠商甚至敢以低於成本價出售產品——只要出口後拿到退稅和補貼,最終仍有利潤。舉例而言,如果某產品成本100元,廠商以95元賣給平台,看似虧本5元,但若該產品享有13%的出口退稅,企業可從國家拿回約12.35元(95×13%),實則轉虧為盈。正因為有這層保護網,製造商更願意配合平台打出離譜低價。

平台策略:百億補貼與虧本賣貨

在製造商壓低出廠價之後,電商平台進一步以自身資源補貼終端售價。以拼多多為例,該平台自2019年起推出「百億補貼」計劃,對熱門商品直接貼補價差,號稱投入百億元人民幣以換取用戶增長[4]。2025年,拼多多更宣布未來3年投入超過1000億元資金和流量資源,啟動「千億扶持」計劃,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及流量傾斜,實現商家、消費者與平台的多贏生態[5]。這意味著平台願意長期承擔虧損,用資本大戰來換市場規模。

拼多多及Temu在補貼上的投入可謂不遺餘力。它們常對熱門商品提供額外折扣券、新人福利,以及免運費服務來刺激下單[14]。Temu平台甚至幾乎全面補貼了跨境運輸成本:資料顯示,一個小包裹從廣州寄往美國成本約14美元,即便物流夥伴J&T承擔部分費用,Temu仍需自付9–10美元的運費[6]。為了快速圈占海外市場,Temu對消費者祭出免費配送,對商家則以現金激勵——2025年第一季度,Temu美國站推出每單0.5美元的物流補貼政策,賣家每出一單即可拿到0.5美元補助,且訂單量越大補貼總額不封頂[7]。透過這種方式,平台替商家墊付了大量物流和營銷成本,以換取商品終端售價的進一步降低

超低價策略的代價是平台自身的虧損補貼模式。據行業爆料,Temu在美國每一筆訂單平均虧損約30美元(不含運輸成本),這些虧損主要來自於向消費者提供的大額折扣券以及平台服務成本[6]。也就是說,每當美國消費者下單一件商品,Temu實際要自掏腰包補貼數十美元,才能維持低廉的售價。此驚人的燒錢策略已獲得Temu內部人士證實,並透露公司長期目標是讓美國人一年購買30次,但目前客單嚴重虧本,屬於用巨額補貼換市場份額的階段[6]。同時,拼多多在中國市場上亦採取類似戰略:以百億補貼為代表的活動,大幅降低了iPhone手機、戴森電器等知名產品的售價,一度讓拼多多扭轉了外界對其“便宜沒好貨”的印象[4]。平台不僅自己貼錢,還在流量資源上傾斜補貼商品——比如在App首頁、限時秒殺等黃金位置重點推薦補貼商品,利用社交拼團、遊戲化砍價等手段製造搶購熱潮[8]。

補貼默契:平台與供應商的利益合謀?

在國家與平台雙重補貼下,供應商與平台形成了某種“默契”來利用政策紅利。許多跡象表明,電商平台和商家可能合謀借政府補貼打價格戰、清理庫存。具體而言,當地方政府提供出口獎勵或產值補助時,平台鼓勵商家大幅降價銷售以換取銷量數據,而商家則可通過銷售額拿取政府補助,彌補虧損。在這種模式下,商品最終售價可以壓到低於成本,消費者享受到了便宜,但實際上差價由政府財政和平台資金共同承擔。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為鼓勵出口,會按出口額的一定比例對企業進行獎勵。商家若通過Temu大規模清庫存,把積壓產品廉價賣到海外,即便帳面虧損,也能從政府處領取出口獎金或退稅款,最終抵消損失甚至獲利。同時,平台獲得了交易量和活躍用戶數的提升,政府得到了亮眼的出口數據,供應商則領到了補助金,可謂皆大歡喜。然而,這種“補貼套利”模式距離政策濫用僅有一步之遙。一旦商家開始虛構交易、空轉貨物來騙取補貼,問題就更加嚴重。

事實上,中國早有出口企業透過虛假交易騙取退稅的案例。比如有不法團伙利用空轉發票和假報關單,將同批貨物反覆進出口以套取國家退稅款,涉案金額高達數億元[9]。雖然上述屬於非法行為,但也揭示出一種極端可能:若平台與商家默契不好,可能出現騙補。以拼多多為例,2019年曾曝出有不良店家找刷手虛假下單,試圖騙取拼多多的補貼款510萬元,所幸被平台及時發現並攔截[10]。這說明無論是政府補貼還是平台補貼,都可能誘發投機行為。在巨額利益驅使下,平台和供應鏈角色間容易產生共謀心理:政府出錢、平台出力、企業出貨,攜手造就“價格奇蹟”,但真實市場需求和商業可持續性被嚴重扭曲。

地方政績驅動:數據虛胖的產業幻象

在這場補貼大戲中,地方政府同樣扮演了推手角色。對許多地方官員而言,電商訂單激增、工廠滿負荷生產、出口數據亮眼,意味著GDP增長和政績加分。於是,各地政府和開發區競相推出優惠政策,以期製造繁榮景象。常見做法包括:減免稅收、財政返還、貼息貸款、用地優惠,以及前文提到的產值增長獎勵等。一些地方甚至直接與平台合作,開設所謂“國補專區”或“外貿轉內銷”活動,借助平台促銷幫助企業沖業績。例如,2024年以來,上海等20個省市的政府推出了家電以舊換新等消費補貼,拼多多遂開設“國補頻道”,將當地補貼的家電數碼商品上架,並再給予一次折上折的平台補貼,結果相關商品銷量暴增了30倍以上[5]。這種政府+平台疊加補貼的模式,在2023年“双十一”期間也蔚為風潮:京東、天貓透過平台折扣疊加“國補”優惠,大幅拉動了空調、冰箱等耐用品的銷量[14]

然而,數據繁榮的背後可能是注水的政績。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招商引資和工業產值指標,某些地方不惜要求企業虛報數據。山東某新能源汽車企業創始人在2023年實名舉報稱,當地縣委書記為了顯示政績,逼迫公司在10個月內虛報工業產值和銷售額共約46.8億元[18]。該公司最終資金鏈斷裂爆雷,而地方政府一度撤銷貸款擔保作為報復。這起事件經調查屬實,相關政府部門被認定存在干預統計數據的行為[11]。雖然此案例發生在傳統製造業領域,但其反映的邏輯與電商補貼模式異曲同工:地方政府熱衷亮麗數字,即便虛假也在所不惜。在電商領域,地方政府可能更傾向於用補貼換取數據,例如補貼企業在網絡平台開店、給予出口額度獎勵等,藉此堆高當地網絡零售額、跨境電商出口額等指標。一些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了政績,對年出口額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給予數十萬不等的獎勵,引導企業報高出口額。這無疑助長了虛假繁榮——企業為拿補貼堆積庫存甚至空轉訂單,地方則藉此宣稱產業旺盛,實則“泥足巨人”。

案例剖析:虛假繁榮如何運作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勾勒出這場系統性操作的全貌:從中央到地方、從工廠到平台,整條產業鏈共同構築起低價繁榮的海市蜃樓

首先,中央政府為刺激外貿與就業,推出各類出口退稅和產業補助,新近甚至允許跨境電商將貨物提前送至海外倉庫即可申請退稅,即便商品尚未實際售出。此舉原意在於為出口商提供資金周轉便利,減輕他們的財務壓力[12]。但客觀上,這等於國家預支財政資金給企業“賣貨”,無形中鼓勵了企業盡可能把產品堆到海外。例如有企業把大批服裝先行運往海外倉儲,以獲取出口退稅款,再慢慢尋找買家。若市場行情不佳,可能出現產品長期滯銷海外甚至作廢的情況,但前期退稅補貼早已到手。這種提前透支需求的做法,讓出口數據看起來很漂亮,實際上風險暗藏。

其次,地方政府為了短期數據,也積極參與到這場遊戲中。各地發放的跨境電商補貼層出不窮:從開店上線補助、廣告費用補貼,到物流倉租減免、高額出口獎勵。例如,北京市2024年專門撥款支持跨境電商發展,對企業在2023-2024年間發生的平臺入駐費和推廣費用給予50%補貼,最高可達200萬元[6];廣州市連續3年對13家跨境電商企業發放倉庫租金補貼,累計超3000萬元[19]。在誘人補貼下,大批企業湧入跨境電商行業,一時間全國跨境賣家數量劇增。然而,有資深從業者指出,其中不少其實是在薅補貼羊毛:平臺上刷單造假出業績,騙取政府資助;等補貼期一過便銷聲匿跡,留下虛高的交易數據和庫存。

再次,我們聚焦拼多多與Temu平臺本身的操作。拼多多透過“百億補貼”迅速打入市場五環內,甚至將蘋果手機、戴森家電等高價商品以全網最低價售出,從而在用戶心中建立起“低價也有好貨”的品牌認知[4]。這背後除了平台自身補貼,也得益於政府的消費券和補貼政策助力——在家電下鄉、換新補貼等政策中,拼多多充分扮演了渠道角色,把國家給消費者的補貼轉化為自身的促銷優勢[5]。例如2025年以來,國家對節能家電提供13%~15%的補貼,每台最高補貼2000元[21]。拼多多將此類產品統一放入“國補專區”,並再額外降價,使消費者享受雙重優惠。在雙補貼刺激下,一台原價2000元的冰箱,最終可能僅售出1500元左右,銷量隨之猛增數十倍[5]。這看似雙贏——消費者得便宜,商家走量,平台數據飆升,政府政策落地——但實際銷量有相當部份是政策透支出來的,缺乏真實的市場需求支撐

最後,看向Temu的海外戰場。我們已知Temu以近乎激進的補貼策略在海外攻城略地。其母公司PDD在中國市場已實現盈餘,用國內利潤“反哺”Temu的全球擴張。截至2023年,PDD集團年淨利潤達到約82.67億美元[8]。這為Temu提供了燒錢的彈藥。然而,Temu模式能持續多久?隨著美國等國開始關閉廉價商品免稅漏洞(如取消$800以下小包免關稅政策),Temu不得不調整策略。2025年4月,美國關稅大幅提高至最高145%並終止小額免稅,中國電商平台商品價格優勢依然存在,平均仍比亞馬遜同類產品低35%,顯示其價格戰背後或有更大的補貼支撐[12]。但這種優勢正在縮減:Temu已在5月宣布停止直接從中國向美國寄售商品,轉而通過本地倉庫或商家供貨,迫於關稅政策只能上調價格[17]。一旦失去運費和關稅的紅利,Temu若繼續原有低價,則需要由中國方面拿出更多補貼去填補美國徵稅造成的價差。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中國政府和企業的負擔。

假象與隱憂:對經濟與全球信任的影響

透過上述拼圖,我們看到拼多多與Temu所營造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建立在補貼基礎上的系統性假象。短期而言,這種模式確實帶來了部分積極效果:清出了庫存、穩定了就業、刺激了消費數據,也讓全球買家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廉價中国产品。然而,它的長期代價值得深思:

  • 對中國經濟的內傷:過度依賴補貼將導致資源錯配和產業結構扭曲。企業不再專注於提升產品品質和創新,而是一門心思圍繞補貼政策調整生產和定價。當政府財政無法永續支持這種“大水漫灌”時,勢必引發企業倒閉潮和訂單斷崖,正如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補貼退坡後出現的景象。更有甚者,大量財政資源流向低效產出領域,可能拖累整體經濟增長的質量。數據上的虛假繁榮掩蓋不了實體經濟的暗流,內需不振的現實仍在,比如2025年初儘管商家大打折扣並有政府刺激措施,中國消費依然疲弱[16]

  • 對全球市場的衝擊:國際上,競爭對手和監管者對此高度關注。美國和歐洲已多次質疑中國電商平臺利用非市場化政策取得不公平優勢,包括政府補貼和漏洞套利等[14]。這種行為容易被視為傾銷(dumping)。儘管Temu等辯稱其低價源於效率提升和規模經濟,但若無各種看不見的補貼,其價格無法如此之低[14]。長此以往,將侵蝕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商譽,甚至引發新的貿易摩擦。近期中美達成暫時削減關稅的協議,但並未恢復小額免稅政策[16];美國監管部門亦開始審視Shein、Temu等的數據安全和供應鏈合規問題[20]全球市場對中國商品的信任,可能因這種補貼戰略而動搖:一旦國外買家認定中国产品價格“不正常”全靠補貼,他們對產品品質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都會產生懷疑。更不用說,這類惡性價格戰也損害了其他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生存空間,削弱了全球對自由公平貿易的信心。

  • 對中國自身的信任:虛報數據、補貼堆積出的政績終將穿幫,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面臨風險。一旦某地被揭露出大量經濟數據造假或企業騙補情況,不僅相關官員仕途終結,更會讓投資者對該地營商環境心生畏懼。一個真實的例子是,前述雷丁汽車案曝光後,資本市場對當地產業政策產生疑慮,企業聲譽受損嚴重[11]。類似地,如果拼多多、Temu這樣的大平台被證實深度卷入政策套利,將危及其上市公司形象和投資者信任。

總的來說,拼多多與Temu通過產業鏈和平台策略撬動國家補貼,營造出的超低價繁榮,更像是一場各方合演的“數字盛宴”。這場盛宴中,政府砸錢、企業讓利、平台貼補,消費者短暫受惠,宏觀數據亮眼。然而,市場規律終究不可違逆:虛假的繁榮遲早會因資金枯竭或政策轉向而退去潮水。屆時,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被驗證存活,而那些習慣了補貼奶水的玩家將難逃出局命運。對中國經濟而言,唯有儘早回歸健康、可持續的競爭模式,才能夯實自身實力,維護全球市場對“中國製造”的長期信任。否則,當補貼神話破滅,所留下的或將是產能過剩的廢墟與信任流失的陰影。政府和企業當思之深遠,在追逐短期繁榮數字的同時,更需審慎權衡長期代價與風險。

參考來源

  1. 雨果跨境: 《跨境賣家怎麼開始做出口退稅?跨境電商出口退税基礎問題匯總》 (提及出口退稅可退還最高16%的銷售額)m.cifnews.com

  2. LiaoSam對外貿易實務文章: 《外貿出口FOB價含稅還是不含稅?FOB美金價到底怎麼報?》 (解釋出口退稅通過退還增值稅來降低出口成本)liaosam.com

  3.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2025年一季度產值增長獎勵辦事指南》 (載明對產值增長的企業給予0.5%–0.7%不等的獎勵)keceyun.com

  4. 拼多多又“骗”了全国人 https://mp.ofweek.com/Internet/a156714376387

  5. 證券時報網: 《拼多多“千億扶持”首批惠商舉措落地...》 (拼多多宣布未來3年投入超1000億元資源扶持商家)stcn.com

  6. AMZ123跨境電商資訊: 《Temu虧數百萬美元補貼消費者!賣家盈利所剩無幾?》 (指出從廣州寄送包裹到美國成本約14美元,Temu需補貼9-10美元運費)m.amz123.com

  7. 寶通達物流資訊: 《兩大新政!Temu現金每單補貼0.5美元,上不封頂!》 (報導Temu於2025年第一季度對美國站每單訂單補貼0.5美元,無上限)btdair.com

  8. The Secret Behind Temu’s Rock-bottom Prices https://thediplomat.com/2025/02/the-secret-behind-temus-rock-bottom-prices

  9. 依法惩治骗取出口退税犯罪典型案例 https://www.spp.gov.cn/spp/xwfbh/dxal/202408/t20240823_663869.shtml

  10. 澎湃新聞: 《網店找十多名“刷手”假裝買手機,騙拼多多補貼510萬元》 (披露2019年有人虛假下單企圖騙取拼多多「百億補貼」資金,涉案超510萬元)thepaper.cn

  11. 財新網: 《雷丁汽車爆雷後續:虛報業績45億元 县委不批貸款合規》 (山東雷丁汽車創始人舉報地方官逼企業虛報產值近50億的詳情)m.caixin.com

  12. 紅刊財經 (騰訊新聞轉載): 《推動跨境電商出口,中國的力度可能會持續加大》 (提到2024年底國務院出臺穩外貿措施,自1月27日起跨境電商出口貨物未售也可申請退稅)news.qq.com

  13. 證券時報網: 《拼多多“千億扶持”首批惠商舉措落地...》 (指出拼多多“國補”頻道覆蓋20省份,平台在政府補貼基礎上再打折,相關商品銷量增長超30倍)stcn.com

  14. 新浪財經: 《國補3000億:一場地方、平台與品牌的追逐博弈賽》 (報導2023年雙11期間電商平台疊加國家補貼促銷,以及國補家電每類產品最高補貼額度)finance.sina.com.cnshanghai.gov.cn

  15. Dropshipping行業網站: 《Why is Temu So Cheap? 12 Factors...》 (指出Temu的低價模式受益於中國政府補貼,沒有這些補貼超低價難以持續)dropshipping.comdropshipping.com

  16. 路透社: 《Temu-owner PDD Holdings' revenues hit by intense China competition...》 (提到中國內需疲弱,儘管有深度折扣和政府刺激;並指京東憑藉政府家電補貼在該品類表現優於拼多多)reuters.comreuters.com

  17. 百運網: 《TEMU宣佈停止向美國出口中国产品...》 (報導2025年5月Temu宣佈停止從中國直發美國,與美國海關政策變動有關)m.by56.com

  18. 被逼虚报产值?老板实名举报县委书记背后:雷丁汽车从高峰至低谷 https://news.qq.com/rain/a/20230115A05IXR00?suid=&media_id=

  19. 广州:发放700余万仓租补贴,真金白银支持跨境电商发展 https://www.gz.gov.cn/xw/zwlb/bmdt/sswj16/content/post_9740818.html

  20. Shein, Temu, and Chinese e-Commerce: Data Risks, Sourcing Violations, and Trade Loopholes https://www.uscc.gov/research/shein-temu-and-chinese-e-commerce-data-risks-sourcing-violations-and-trade-loopholes

  21. 政府补贴首次参与“双11”大促 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可叠加平台优惠 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 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41018/bf459719de3a42ad89a5746c7db0d3c6.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oogle AI Overviews 時代下台灣電商搜尋引擎行銷(PPC+SEO)策略佈局參考報告

GEO、AEO、AISEO 是什麼?行銷圈新名詞背後的焦慮、話術與真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