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們的焦慮解方:Vibe Coding 如何把「不可控的人才」轉譯成「可控的 AI 資產」?
我相信很多人之前都一定有看過,有人拿「威爾史密斯吃義大利麵」2023 的 AI生成影片跟現在的比較,其實有在關注的人應該都很難想像:這不過是經過了 2.5 年而已,AI影片生成的內容,怎麼會進步的如此的快速。
同樣的,部分人在笑 vibe coding 出來的東西程式碼很亂,東西會越改越爛,只能做做小東西而已。但你要知道 2025/2 是 vibe coding 名詞誕生的日子,至今也不過九個多月,如果你有跟著潮流一路走到現在,你應該會驚嘆的是,這段期間內各家的服務成長的效率是如此的快速,當然中間也會有各種不同歪瓜劣棗,甚至會不會出現另外一條 vibe coding 適合的路線呢?
▏目前的環境發生了什麼問題?vibe coding 可能是解決之道?
其實在電商圈裡常常有人問:有沒有人推薦的 CRM (或是 ERP, WMS......等),過去我們的選擇可能都只很大型軟體商提供的服務,又貴又大,花了大錢只用了其中一點點點功能,甚至還為了要配合這些大型服務去改動我們既有的流程,結果光「導入」這件事情,不僅讓內部流程混亂、還陪合不上這些軟體的需求導致數據根本最後無法整合,花了大錢卻「整合失敗」的例子,我最少聽過十個。
根據 McKinsey(2022)的研究,全球約有 70% 的數位轉型專案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顯示「導入 ≠ 成功」,真正的挑戰在於整合與持續運行。[1] Standish Group 的「CHAOS 報告」持續顯示,大型軟體專案的成功率極低,只有 16.2% 的軟體專案能「按時、按預算」完成,31.1% 的專案在完成前就被徹底取消,52.7% 的專案面臨挑戰(延期、超支),平均成本超支高達 189%。[2]
那你說有沒有小型或是開源的軟體可以替代?不是沒有,但這些小服務最後整合失敗的問題就是技術支援,更不用說會選擇這些小服務的公司,其實本身就缺乏資訊能力,所以導入的過程失敗率就只會更高。
而最後就只好用「人」來解決問題。
這時反而有有另外的問題產生:「人」是會走的,這幾年來的經驗談就是,一個公司開始業績不好或是流程上出了問題,通常就是那個「關鍵齒輪」離職了,他們在的時候公司都好好的,雖然後面也持續有補人,但是補上的人就不一定有相同的水準,就算交接文件寫的再詳細,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做法跟邏輯,當齒輪銜接不上,這個名為「公司」的機器就會難以運作。
根據 IDC 的研究,由於「IT 技能差距」(包含找不到人或關鍵人員流失),導致企業產品延遲、錯失收入或成本增加,光是在亞太區(APEJ)造成的經濟損失預計達 3400 億美元[3]。
過去老闆請員工,也是要分攤一些需要「重複做且無聊的事情」或是「我知道很重要但我做不來的事情」,這也是建立一個公司的基礎。就算你今天要變成「一人公司」這兩個事情依舊不會不見。所以老闆自己要非常清楚工作的切割與銜接的流程(俗稱 SOP ),才能在用人上適得其所。而如果老闆有這個眼光跟能力,或是主管、PM 其實也都需要這個技能,那在 vibe coding 的路上可能會是關鍵的能力。
▏vibe coding 只適合做小服務小產品?這就對了!
當我們發現團隊或是流程上有些事情,真的無法靠人把它做到盡善盡美的時候,過去導入一些外部的服務或顧問是大家都會採用的解決之道。所以過去十幾二十年, SI 公司或是一些 SaaS 公司蓬勃發展,對這些公司來說,導入的錢是賺到了,但就根據統計來說:真的有幫到這些導入的公司嗎?
那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想:
如果不是導入大型的服務,而是透過 vibe coding,做出一個個小服務、小系統,去連接那些原本接不上的流程與環節,讓 vibe coding 成為「數位膠水」去填補既有系統與流程之間的縫隙呢?
根據 Gartner 的研究,平均有 41% 的非 IT 部門員工,正在自行客製化或打造數據與應用程式解決方案。[4] 我看待 vibe coding 的價值,並不是取代大型系統,而是讓公司重新拿回流程主導權。過去我們需要配合 SaaS 或是工具的邏輯去改流程,現在反過來,我們可以讓流程去定義工具。
也許你不需要一個全新的 ERP,你只需要一個自動同步庫存的小腳本,你原本用 excel 或 google sheet 就用得很好,你只是缺了一小段跟官網連接的工具,你不需要換掉個官網跟做事邏輯啊;也許你不需要重寫整個 CRM,只需要一個自動提醒客服跟進的 webhook。
這些看似「小東西」,卻能真正讓整體運作順起來。
▏為什麼「導入」這件事該被重新定義?
傳統的軟體導入是一場漫長的專案:需求訪談 → 規劃 → 導入 → 教育訓練 → 上線 → 維運。每一步都耗時、成本高、風險大。許多公司在這過程中,往往先被「流程重整」折磨得筋疲力盡,等到系統正式上線,現場流程又早已變了樣,導致導入的結果既不貼近現況,也難以維護。
這種「先設計再實踐」的導入思維,本質上就與中小企業的運作節奏衝突。現實裡的問題往往是即時的、流動的、帶點灰色地帶的,你今天的痛點,可能明天就換方向。在這樣的環境裡,花半年導入一套軟體,最後多半只能變成「另一個需要被管理的系統」。
但 vibe coding 的世界不一樣。它的核心精神是「即時生成」,而不是「長期導入」。你想解決什麼問題,就在那個當下、那個情境裡生成、修改、測試。流程不再是先定義再實作,而是邊用邊調整。這樣的開發節奏更貼近現場邏輯,也更符合中小企業「今天想改、明天就要能用」的現實節奏。
根據 McKinsey 2025 年 11 月 5 日發布的最新全球 AI 調查,企業正在快速導入「AI 代理人」,62% 的組織表示他們至少正在實驗「AI 代理人」,23% 的組織表示他們已經在企業的某個部門「規模化」導入 AI 代理人系統。[6]
vibe coding 不只是讓系統更快上線,而是讓決策者與執行者可以在同一時間動手改變流程。這種思維的轉變,會讓「導入」這件事從一場專案,變成一種日常能力。
▏vibe coding 跟 No Code 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 vibe coding,直覺會把它歸類在 No Code 的範疇。畢竟它也能透過自然語言生成系統,少寫甚至不寫程式碼,看起來很像。但如果仔細體驗過,你會發現 vibe coding 的核心完全不一樣。
No Code 的出發點,是「讓不會寫程式的人也能開發」。它提供一套可視化介面、模組化元件,讓使用者能在框架內組裝出屬於自己的應用。但這樣的「框架」同時也是限制:你只能在工具設計者規定的邏輯裡思考問題。
vibe coding 則反過來,它不是要你「少寫程式」,而是讓你能「更快理解問題、直接表達意圖」。這不是在簡化程式碼,而是在加速理解與連接。它讓懂流程的人:PM、行銷、營運、甚至老闆,能用自己的語言(甚至自然語言)去建構系統、生成工具、串接服務。
當這件事變得可行,公司就不再依賴那個「唯一懂系統」的工程師,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角色裡,參與系統的演化。這讓組織不只是更靈活,而是變得有自我修復能力:
當問題出現時,不再等待開發,而是直接生成解法
▏小型 SaaS 的出路是什麼?從產品製造者,變成 vibe SI
在 vibe coding 崛起的年代,小型 SaaS 公司最大的挑戰,不再是「功能不夠」或「市場太小」,而可能是「定位錯了」。過去他們把自己當成產品公司,努力開發一套完整系統,希望能取代舊有工具、搶下一個垂直領域。
但現在的市場已經變了:生成式工具能在幾天內複製一個功能,真正稀缺的,不是產品,而是能讓不同流程、不同工具之間順利協作的人。到 2025 年底,所有新的低程式碼 (Low-Code) 客戶中,有 50% 將來自 IT 部門以外的業務買家。[4]
這時,小型 SaaS 公司若能轉型成「vibe SI」,也就是 vibe coding 時代的系統整合者,他們不再負責打造龐大的客製化平台,而是扮演懂系統、懂流程、懂語言的「翻譯官」。一般人可以透過 vibe coding 解決部分問題,但仍有許多細節、邏輯、例外狀況,不是一句自然語言就能完整表達。vibe SI 的任務,就是幫企業把這些模糊的需求,翻譯成可被 AI 與系統理解的結構化邏輯。
他們的價值不在於開發速度,而在於讓公司內外的系統「黏」得更順。他們懂資料流、懂 API,也懂組織裡的實際痛點,能在 vibe coding 的基礎上,快速補足那些 AI 暫時還做不到的「最後一哩」。
未來的中小企業,也許不需要再找顧問公司導入一套新系統,而是找一位 vibe SI 幫他們「整合現有的所有東西」。這樣的角色,將成為新時代企業數位運作中最關鍵的橋樑。
▏為什麼顧問的角色正在改變?懂 vibe coding 的你正好能補上這個空缺
過去的顧問公司、代理商或外包團隊,提供的是策略、設計與規劃建議。他們的價值在於協助企業釐清方向、制定方法論,但最終交付的仍是一份報告。這種以「建議」為核心的服務模式,其實生命週期非常短,市場節奏一變、內部流程一改,報告就過期了。除非合作關係特別穩定,否則顧問往往只是半年一次的專案合作。
而懂 vibe coding 的人,不論是小型 SaaS 廠商,或是本來就是在從事商業顧問的人,剛好有能力補上這個斷層。他們既懂系統,也懂流程,能理解 vibe coding 的精神,問題不該靠「導入大型方案」來解決,而是應該透過一連串小的自動化與串接,讓流程自己運轉起來。
他們不只會分析問題,還能在過程中即時生成解法,這樣的能力,讓他們成為新型顧問角色的最佳候選人。
未來的顧問,可能就長這樣:不是拿著 PowerPoint 解釋策略,而是打開 Cursor + Claude Code 邊問問題邊做出小工具黏起流程的 GAP。他們不只是提供 Know-why,而是連同 Know-how 和 System 一起交付。真正懂 vibe coding 的顧問,不需要再跟大型的服務商搶案子。他們只要專注於一件事:讓別人的流程黏得更順。這,就是下一個時代的顧問形態。
▏未來的系統,不是導入的,而是生長出來的
過去我們導入系統,是為了讓流程更穩定。但在這個變化速度遠超預期的時代,「穩定」反而成了最大的風險。一旦流程被固定、系統被綁死,企業的反應力就會慢半拍,而市場從來不會等你。
在 2025 年 10 月最新的 Gartner 魔力象限報告中,無論是 CRM 還是數位商務領域,「可組合式平台」(Composable Platforms) 和 「無程式碼組合能力」(no-code composability) 都被列為定義新一代服務的關鍵。[5]
未來的系統,不再是一次性的「導入專案」,而是一個能不斷成長、修正、延展的「生態體」。它會隨著人、流程、需求的變化,自我調整、自我更新。vibe coding 的出現,讓這件事第一次變得可行,它把開發的週期縮短到「當下」,讓系統不再是遲到的工具,而是當下思考的延伸。
在這樣的世界裡,流程不再只是被管理,而是被培養。每一次修改、每一個微調,都是一次「學習」。公司可以不再仰賴外部的軟體或服務,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而是把「我知道怎麼做」的事情,透過 vibe coding 自己生成、觀察、修正、最佳化,讓系統與組織一起進化。最多就是找一個顧問來協助這個流程走的更順。
所以未來的競爭,不在於誰導入的軟體多,而在於誰能讓自己的系統「長」得最快、變得最自然。導入會過期,但生長會延續。
而那,就是 vibe 時代真正的競爭力。
▏Vibe 時代的生存指南
如果這篇文章太長,這裡有 5 個你必須帶走的核心觀點:
- 「導入」已死: 依賴大型、昂貴、僵化的 SaaS/ERP 系統的時代正在過去。數據顯示(Gartner, McKinsey),高達 70% 的數位轉型專案未達預期,主因是它們無法適應企業的流動變化。
- Vibe Coding 是「數位膠水」,不是「推土機」: Vibe Coding 的價值不在於取代你現有的 ERP 或 CRM,而在於填補它們留下的流程縫隙。它讓你用「小工具」黏合「大系統」。
- 從「配合工具」到「流程定義工具」: 過去是人去適應軟體流程;未來是懂流程的人(PM、行銷、營運)直接「長」出自己需要的工具,重新拿回流程主導權。
- SaaS 的轉型:從「賣產品」到「賣整合」: 小型 SaaS 公司與顧問的未來,是成為「Vibe SI」(vibe 系統整合者)。他們不再是產品製造者,而是懂 AI、懂流程、懂 API 的「翻譯官」與「整合者」。
- 系統是用「長」的,不是用「買」的: 未來的競爭力,不在於你導入了多昂貴的系統,而在於你的組織能否隨著市場變化,即時「生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作建議:我明天該如何開始?
道理都懂了,但明天上班該怎麼做?針對不同角色,你的第一步在這裡:給企業主、主管、PM:
- 啟動「流程抓漏」會議: 召集你的團隊,不要問「我們該買什麼系統?」,而是問「我們團隊每週花最多時間在『手動複製貼上』或『等待資訊』的是哪件事?」
- 找出你的「數位膠水」破口: 是不是「A 系統的訂單」要手動打進「B 系統的庫存」?是不是「CRM 的客戶名單」要手動匯出成 Excel 再寄給行銷?這些就是 vibe coding 的最佳切入點。
- 從「通知」開始,而非「系統」: 不要想著一步到位。先試著用 Vibe Coding 做一個「自動提醒」工具(例如:當庫存低於 10,自動發一個 Slack 通知)。從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開始,感受「即時生成」的力量。
給小型 SaaS 廠商、SI 公司、顧問:
- 服務項目加入「Vibe SI 整合」: 你的價值不再是「賣你開發的系統」,而是「幫客戶整合他現有的所有系統」。你的新服務應該是:「把你現有的 Google Sheet, CRM, ERP 全部串起來」。
- 交付物從「簡報」變成「小工具」: 下次見客戶,不要只帶 PowerPoint。帶上 Cursor 或 Claude,當場「vibe」出一個小工具原型來解決客戶的痛點。你的交付物就是「能動的程式碼」,而不只是「策略建議」。
- 重新定價: 你的收費標準不該再是「開發多少功能」,而該是「幫客戶黏合了幾個流程?節省了多少工時?」。
給所有想轉型的個人工作者:
- 別怕程式碼很亂: Vibe Coding 的重點是「能動」且「解決問題」,不是「程式碼優雅」。先求有,再求好。
- 從「自己的痛點」開始練習: 不要想著做大事。先解決你自己的問題:「我能不能寫個腳本,自動幫我整理下載資料夾?」
- 學會「問對問題」: Vibe Coding 的核心技能不是寫 code,而是「精準地向 AI 描述你的需求」。這就是 PM、行銷、營運人員最大的優勢。
▏接下來,輪到你了
這篇文章是我對 2026 年趨勢的觀察,但真正的變革需要你我一起參與。Vibe Coding 不是一個人的革命,而是一場組織流程的演化。我想邀請你思考並在下方留言分享:【流程抓漏】: 在你的公司或團隊裡,你觀察到最需要「數位膠水」來黏合的「斷點」是什麼?(例如:財務跟業務的報表永遠對不上)
【角色轉型】: 如果你是 SaaS 廠商或顧問,你認為轉型成「Vibe SI」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你的看法】: 你認為 Vibe Coding 會是曇花一現的玩具,還是會徹底改變中小企業的未來?
歡迎分享你的獨到見解,讓我們一起定義這個「系統用長出來」的未來。
資料參考
- Common pitfalls in transformations: A conversation with Jon Garcia 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transformation/our-insights/common-pitfalls-in-transformations-a-conversation-with-jon-garcia
- THE CHAOS REPORT https://www.csus.edu/indiv/v/velianitis/161/chaosreport.pdf
- 低代码平台——数字化企业的核心 https://www.pwc.com/gx/en/news-room/assets/analyst-citations/idc-pwc-digital-maker-chinese-translation.pdf
- Low-Code Development Statistics: Adoption, Market Growth & ROI Insights https://radixweb.com/blog/low-code-statistics
-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the CRM Customer Engagement Center https://www.gartner.com/en/documents/7105830
- The state of AI in 2025: Ag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quantumblack/our-insights/the-state-of-ai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