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SEO vs AEO,AI 搜尋要的是真正能解答問題的品牌|AI 搜尋時代的品牌 SEO 策略轉型報告
傳統 SEO 式微:AI 主導搜尋的衝擊與演變
隨著 Google 導入 AI 概覽 (AI Overview) 與 AI 模式 (AI Mode) 等生成式搜尋功能,搜尋生態正經歷自 Google 問世以來最劇烈的轉變[1][2] 。過去仰賴關鍵字排名與外部連結的傳統 SEO 手法在 AI 主導的搜尋結果中影響力日漸下滑[3] 。研究顯示,在 AI 生成回覆 (如 SGE/AIO) 中出現的連結,有 93.8% 並非傳統有機搜尋前十名結果的網址,可見單靠提升排行榜名次已不足以確保曝光[4] 。這意味著排名不再是最終目標,被 AI 引用、納入答案才是新的能見度指標[5] 。從 2023 年中 Google 開始測試 SGE,到 2024–2025 年 AI 概覽(AI Overview)廣泛上線(每月已有十幾億人使用)[6] ,搜尋流量分配規則發生質變:AI 直接綜合多來源給出答案,預判使用者後續提問,經常讓用戶零點擊即可獲解答[7] 。同時,AI 對內容品質的要求提升,更重視語境相關性而非過去的關鍵字精確匹配與連結數量[3] 。簡言之,在 AI 驅動的搜尋中,如果 AI 能回答而沒有引用你,你的品牌在那次搜尋中等同缺席[8] 。這一轉變已經發生,且仍在加速,品牌若因循守舊,只追求傳統 SEO 指標,恐將發現流量被 AI 答案攫取而大幅下滑。
內容優化以解決問題為核心:貼近 AI 選擇邏輯
AI 選擇內容的標準與人類不同。AI 偏好結構清晰、語意精準、資訊密度高的內容,而非冗長堆砌關鍵字的傳統 SEO 文章[9] 。因此品牌內容策略應從「提供解決方案」出發,確保文章能直接針對用戶問題給出有條理的答案。以下是優化重點:
提高語義密度,精準傳達資訊:避免贅述與模糊表達,增強內容中的有效資訊比例。AI 評估內容品質看重結構化密度、資訊顆粒度及專業可信度等要素[10] 。也就是說,文章應在有限字數內傳達豐富且有意義的資訊點,語義乾淨沒有過多水分[9] 。例如在回答「2025 最佳數位行銷策略?」時,內容應開門見山列出關鍵策略要點,而非堆砌不相關的長篇背景。
內容結構清晰,可供 AI 理解:撰寫時注重段落層次和格式,使資訊易於掃描與擷取[11] 。善用標題、小標題、項目清單等來組織內容。例如可採用「三段式結構」撰稿:開頭點出使用者痛點或問題,中段詳述問題分析,結尾給出具體解決方案建議[12] 。此種結構有助於AI快速抓取問題→原因→解決方案的脈絡。尤其當內容以問答形式直接回應使用者疑問時,AI 更傾向選用此類直接回答問題的片段[11] 。此外,務必明確提及相關實體和專有名詞(如產品名稱、品牌、地點等),避免指代不清,讓 AI 能正確辨識內容主題[13] 。
強調內容的可引用性與權威性:AI 更願意引用那些經常被提及或連結的權威頁面[14] 。為提升可信度,品牌應提高內容中的事實可信度與引用價值。這包括在內容中加入可靠數據、來源引用和案例佐證,以增加內容的權威感[12] 。比如在健身產品文章中引用知名研究數據或產業報告,可讓AI覺得內容有據可依,更可能選作答案的一部分[12] 。同時,善用 Schema 結構化資料(FAQ、HowTo 等)標記關鍵訊息,方便 AI 理解內容結構與重點[11] 。具備良好 E-E-A-T(經驗、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的內容更有機會進入 AI 概覽引用列表[15] 。
總而言之,品牌內容需從「使用者想解決什麼問題」出發進行優化,以高資訊密度、清晰結構和可信證據來滿足 AI 挑選內容的邏輯。例如,一篇產品指南若能精簡扼要地說明產品適用情境並提供數據支持,其被 AI 引用的可能性將遠高於關鍵字羅列堆砌的傳統頁面[9] 。
成功品牌案例:產品導向內容維持高能見度
在 AI 搜尋浪潮下,已有品牌透過調整內容策略,成功在生成式搜尋中保持高曝光與轉換。以下是幾個觀察到的案例和行業趨勢:
旅遊與專業類網站流量逆勢成長:據統計,不同行業受 AI 概覽影響程度差異很大。旅遊領域在 AI 搜尋中反而呈現流量上升趨勢,搜尋參與度增長達 700% [16] 。這意味著提供清晰產品/服務資訊和行程建議的旅遊品牌內容,可能在 AI 回答中獲得更多呈現機會,從而曝光度大增。相對而言,新聞媒體等資訊型網站因大量答案被 AI 彙總,流量顯著流失(如 MailOnline 報告其資訊類查詢點擊率驟降 56%) [17] 。因此,有解決方案導向內容的品牌(如旅遊攻略、專業知識分享等)在 AI 搜尋中反而可能受惠,維持甚至提升了能見度。
長尾精準內容帶來高轉換:AI 概覽傾向引用針對細分需求的內容。BrightEdge 的數據顯示,針對 3~5 個詞的長尾關鍵詢問所製作的內容,被 AI 引用的機率提高約 30%,且此類 AI 引用的連結點擊率比傳統搜尋結果高出 15% [18] 。許多注重產品解說與客戶提問的品牌網站因此獲益:當使用者詢問具體問題時(如「適合跑者的最佳健身手環?」),AI 給出的摘要往往會引用這些品牌提供的精闢答案連結,帶來比一般藍色連結更高的點擊和轉化[18] 。舉例而言,一家健身手環品牌如果在官網部落格提供詳細的「跑者選擇手環指南」並涵蓋常見提問,其內容很可能出現在 AI 回答中,進而引導有購買意圖的流量回到品牌網站。
影音與用戶內容融入提升曝光:AI 搜尋結果不僅限於文字,還大量融合影音與社群內容。比如在電商領域,有 71% 的 SGE 結果會嵌入 YouTube 影片[19] 。Google 也觀察到使用者在購物決策時常往返搜尋與影片之間[20] ,因此 AI 更積極推送與查詢直接相關的影片內容。YouTube 等平台內容的引用大幅增加(AIO引用 YouTube 的頻率提高了121%) [21] 。這意味那些積極產出產品影片、教學影片的品牌,在 AI 搜尋中的能見度明顯提高。此外,AI 在比較階段也傾向引用論壇評論、評測等用戶生成內容 (UGC) [22] 。因此擁有活躍用戶社群、累積大量評價問答的品牌(例如科技產品的官方討論區或美妝品牌的使用者評論)也在 AI 回答中獲得一席之地,保持了良好的曝光與公信力。
總體而言,「答案優先」的內容策略已經有成功先例:提供明確答案和專業資訊的品牌不僅沒有被 AI 搜尋埋沒,反而透過被引用而持續獲取高品質流量。例如,一些B2B科技公司在官網上建立知識庫和FAQ,以產品為導向解答客戶痛點,結果在 AI 給出的專業問答中頻頻出現,大幅提升了品牌能見度與潛在轉換率[23] 。相反,那些內容空洞或缺席於AI答案引用的網站,正迅速喪失原有的流量優勢[17][24] 。
美國市場觀察:AI 概覽上線後的流量與點擊率變化
以美國市場為例,自 Google 推出生成式搜尋實驗 (SGE) 及 AI 概覽功能後,整體搜尋流量與用戶行為出現明顯轉變。以下數據說明了這種變化,並印證採取「答案優先」策略的必要性:
AI 概覽覆蓋率提升,零點擊搜尋成新常態:截至2024年底,AI 概覽已在約 47% 的搜尋中出現,其中針對問題解決型查詢的出現率更高達 74% [25] 。由於AI直接滿足了大部分資訊需求,使用者無需點擊任何連結即可獲得解答,導致 Google 搜尋的零點擊率飆升至約 60% [25] 。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搜尋不再產生點擊流量給網站,而是在搜尋結果頁就已完結。這對只關注傳統排名的網站敲響警鐘:若未能進入AI的答案引用列表,將錯失大量本可爭取的點擊。
有機點擊率下滑,答案區連結成新流量來源:隨著AI摘要佔據頁面頂部,傳統自然搜尋結果的點擊率顯著下跌。根據報導,資訊型查詢的有機 CTR 普遍下降15–20%,部分站點甚至超過50%的流量流失[26] 。例如前述的 MailOnline 就因大量資訊內容被AI直接呈現而CTR驟降 56% [17] 。相對地,出現在 AI 概覽答案區中的引用連結,反而成為珍貴的新流量入口。Google 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強調,AI 引用的連結點擊率實際上高於一般搜尋結果[27] 。換言之,雖然總體點擊更少了,但使用者對AI答案中出現的來源更感興趣、更信任,因而更可能點擊[27] 。這進一步證明了搶占AI摘要中的一席之地對品牌曝光的價值。
品牌曝光型態改變:大型平台得利,小型站點受挑戰:AI 概覽引用的連結中,有相當比例指向 Google 自家產品或大型平台內容。例如有研究發現 Google 有 43% 的 AIO引用鏈接導向其自有內容(如 YouTube影片、Google Maps 等),形成更強的「圍牆花園」效應[25] 。這意味一般品牌網站在搜尋結果中的曝光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需要更積極的策略才不致被邊緣化。同時,不同查詢階段引用的來源構成也不同:在使用者探索問題和教育階段,AI 較多引用第三方專業內容或評測文章;而到了最後評估產品的階段,品牌官網與競品網站本身反而經常直接出現在引用名單中[22] 。這顯示對於購買決策相關的查詢,若品牌能提供權威資訊(如產品規格、比較說明等),AI 也會給予曝光機會。因此,品牌應針對不同搜尋階段調整內容布局,特別是在產品評估階段確保官方資訊完善,以便爭取到最後轉化關鍵時刻的引用流量。
以上趨勢證實,「答案優先」策略在美國市場的 AI 搜尋環境中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關乎生存的關鍵。 [24]的分析指出,在新的生成式搜尋模型下,如果AI的答案沒有引用你,那你的品牌對該次搜尋而言等同不存在。當超過八成使用者問題由 AI 直接作答,品牌唯有讓自家內容成為AI答案的一部分,才能持續獲得可觀的自然流量和關注度[5] 。反之,仍停留在爭奪傳統排名的思維,將在 Zero-Click 時代喪失大量商機[28] 。
品牌主行動建議:布局「答案優先」內容以掌握 AI 搜尋流量
面對 AI 模式主導的搜尋新生態,品牌需要從內容策略和技術優化兩方面同步發力,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以下為具體建議:
建立「問題地圖」,深耕長尾需求:轉變傳統以短關鍵詞建內容的做法,改以使用者實際提問出發來組織內容。AI 更偏好完整的口語化問題(特別是長尾問題句)作為查詢[29] 。因此,品牌應研究目標客群會問的相關問題,建立完整的問答型內容矩陣。例如不要只鎖定「減重產品」這類泛泛關鍵詞,而是涵蓋「2025 最有效的減重營養補充品有哪些?」等具體問題[29] 。透過工具(如 AlsoAsked、Ahrefs)或觀察社群討論,挖掘長尾提問並產出對應內容,可大幅提高AI識別並選取你內容的機率[29] 。
直接、清楚地回答使用者疑問:在內容中以使用者可能提出的問題為導向進行撰寫,並在段落開頭直接給出答案或結論。隨後再提供進一步細節和延伸資訊,以滿足不同深度的需求。這種 先答後詳 的寫作方式,一方面滿足了AI摘取重點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照顧到讀者體驗。例如品牌可以在FAQ或部落格文章的開頭直接點出「最佳方案為何」,接著解釋原因。這能讓AI快速抓取答案段落做引用[11] ,同時使用者點擊後也能獲得完整脈絡。切忌拐彎抹角或為追求字數而墜入「前言冗長」的陷阱——在AI時代,開門見山的內容更有勝算[9] 。
採用結構化格式與Schema標記:善用頁面格式讓重要資訊更凸顯,方便AI解析。比如使用項目清單、步驟列表來說明複雜主題[30] ;將內容按子問題分段並加小標題;針對常見提問設置 FAQ 區塊等。特別是可以運用 FAQPage、HowTo、Product 等結構化資料標記來向搜尋引擎提示內容要點[31][11] 。這類 Schema 不僅有助於傳統SEO中的豐富結果展示,在 AI 概覽中也被視為內容結構清晰、有條理的信號。BrightEdge 的分析表明,實施 FAQ Schema 等結構化數據可顯著提高內容進入 AI 摘要引用的概率[32] 。因此,品牌網站應檢視現有核心頁面,補充適當的結構化標記,讓AI更容易「讀懂」你的內容架構。
強化權威信譽:打造可被信任的內容資源:在 AI 演算法眼中,內容的可靠性至關重要。品牌應透過多方面提升網站的權威形象:首先,爭取高品質外部連結和權威網站提及,因為AI更傾向引用被廣泛提及的頁面[14] 。可考慮加強數位公關、內容行銷,以獲得來自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的引用背書。同時,內容本身要增加透明度與引用依據[33] ——也就是在論點旁輔以數據來源、專家語錄、案例研究等。當AI發現你的內容有明確佐證且來源可信,自然更願意呈現給用戶[12] 。另外,保持品牌在各渠道資訊的一致性(產品名稱、公司介紹等保持統一) [34] ,確保AI能正確識別你的品牌訊息並整合信任信號。
提升網站體驗以承接 AI 流量:爭取到AI引用只是第一步,還需確保用戶點擊進入網站後有良好體驗,才能轉化為實際商機。為此,技術層面需持續優化:頁面載入速度要快(Core Web Vitals 達標),因為AI帶來的訪客耐心可能更低[35] ;網站必須行動端優化,因大多數搜尋來自手機[36] ;內容版面清晰、廣告不干擾,以降低跳出率[37] 。Google 的資料指出,頁面加載從1秒變3秒時跳出率增32%,若達5秒跳出率高達90% [38] 。由此可見,優異的使用者體驗對於將AI引用所帶來的點擊轉化為實際詢問或訂單至關重要。品牌主應定期透過 PageSpeed Insights、GA4 等工具檢視網站表現,及早排除可能影響轉化的體驗問題。
關注多平台佈局與新興搜尋渠道:在Google主導的同時,別忽視其他AI搜尋與平台的引流潛力。必要時可多渠道佈局內容:例如將精華內容投放於 YouTube(因其在AI結果中曝光度極高) [21] 、經營專業問答(如在 Reddit、Quora 等分享有價值答案),以及關注微軟必應等整合 ChatGPT 的搜尋引擎。目前 Google 雖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ChatGPT、Perplexity等生成式助手已在逐步分流部分搜尋流量 [39] 。品牌可評估自身領域特性,適度投入新興平台內容經營,分散流量風險並抓住AI時代的額外機會。
總之,面對 AI 搜尋技術的轉型,品牌主須主動調整策略:從傳統「排名爭奪」轉向「答案爭奪」,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打造高品質、可被AI理解和信任的內容。 [40][41]正如業界所言,這場搜尋范式的巨變已然到來且無可逆轉;越早布局「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策略的品牌,越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優勢[40][5] 。請各位品牌主審視上述建議,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實踐,在AI驅動的搜尋生態中搶占先機、持續獲取高質量流量與轉化。
參考來源:
Goodwin, D. (2024). 94% of Google SGE links are different from organic search results, study finds. Search Engine Land[4][42].
Boutin, E. (2025). Your brand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search: How to show up and be cited. Search Engine Land[3][5].
Zhao, J. (2025). GEO優化流程:如何在生成式搜索时代讓你的內容被AI看到並引用. 西品東來 SEO部落格[9][10].
CSDN SEO專欄 (2025). AI概覽導致流量下降:2025年SEO應對策略[26][15];谷歌CEO稱AI概覽增加網站引流:2025年SEO洞察與策略[25][17].
BrightEdge (2025). Differences Between AI Overviews and SGE[27].
Onely (2024). Google SGE for Ecommerce: Study & Optimization[19][30].
Search Engine Journal (2025). AI Search Optimization: Data Finds Brand Mentions Improve Visibility[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5). AI搜索浪潮下GEO轉型案例分析[12].
[1] [2] [3] [5] [7] [8] [24] [40] [41] Your brand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search: How to show up and be cited
https://searchengineland.com/brand-generative-search-show-up-be-cited-459462
[4] [42] 94% of Google SGE links are different from organic search results, study finds
https://searchengineland.com/google-sge-links-organic-search-results-study-436275
[6] Expanding AI Overviews and introducing AI Mode
https://blog.google/products/search/ai-mode-search/
[9] [10] [11] [13] [14] [29] [33] [34] GEO优化流程:如何在生成式搜索时代让你的内容被AI看到并引用 - 西品东来
https://www.seozzr.com/blog/geo-optimization-process/
[12] AI 时代流量战争打响:谷歌 AI 概览主导搜索,产品不转型 GEO,如何存活?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https://www.woshipm.com/ai/6263896.html
[15] [26] [28] [31] [32] [35] AI概览导致流量下降:2025年SEO应对策略_ai搜索影响ctr-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lssffy/article/details/148346539
[16] [17] [18] [21] [25] [39] 谷歌CEO称AI概览增加网站引流:2025年SEO洞察与策略_谷歌 ai概览 10%-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lssffy/article/details/148346569
[19] [20] [30] Google AI Overviews (SGE) for Ecommerce: Study & Optimization
https://www.onely.com/blog/google-sge-ecommerce-study/
[22] [23] AI Search Optimization: Data Finds Brand Mentions Improve Visibility
[27] Differences Between AIO and SGE | BrightEdge
[36] [37] [38] Google AI Overview 是什麼?一文搞懂6大功能與2大對 SEO 的衝擊
https://geniushub.cc/what-is-google-ai-overvie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