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一則新聞,不同媒體卻講得完全不一樣?面對社群訊息,我們該先問:誰說的?沒說什麼?

 立場效應與來源效應:在社群媒體與公共討論中提升媒體識讀能力

在資訊爆炸的社群媒體時代,假訊息與偏頗訊息充斥,人們常難以分辨哪些內容存在立場偏見或只呈現部分真相。媒體識讀能力因此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我們需要學會判斷訊息是否帶有偏頗、選擇性敘事或僅呈現部分事實。為達成這點,本文將從立場效應(Positionality Effect)與來源效應(Source Effect)出發,探討如何「看誰說」以及「觀察沒說什麼」,來提升媒體識讀能力,辨識資訊是否偏頗或失真。



定義:立場效應 vs. 來源效應

為了提高媒體識讀,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立場效應與來源效應,並釐清兩者差異:

  • 立場效應(Positionality Effect):指傳播者自身的立場、觀點或意識形態對訊息呈現所造成的影響。一則新聞或訊息往往帶有該傳播者(媒體、記者、意見領袖等)的觀點傾向,導致對同一事實有不同詮釋或強調角度。例如,具有黨派屬性的媒體,其報導經常受政治立場影響[1]。不同立場者對同一事件的理解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均衡的報導也會被認為偏袒另一方(所謂「敵意媒體效應」)[2]。換言之,立場會影響訊息「說了什麼」和「如何說」,進而影響受眾對訊息的感知。

  • 來源效應(Source Effect):訊息來源的身分與特質對訊息可信度與受眾解讀所造成的影響。簡言之,即「在傳遞訊息」所帶來的效果。傳播學研究顯示,受眾往往依據訊息來源的可信度來判斷訊息真偽:一般而言,信源越被受眾認為可靠,其提供的資訊也越容易被相信[3]。例如,由專家或權威機構發布的消息通常比匿名網路謠言更具說服力。來源效應強調訊息傳遞者的權威性、專業度、立場背景等如何影響我們判斷資訊真實性與偏頗與否。

上述兩個效應強調媒體識讀的不同面向:來源效應側重「訊息從誰而來」,立場效應側重「訊息帶有怎樣的觀點立場」。前者提醒我們檢視來源的可靠度與動機,後者則提醒我們注意內容呈現的角度與省略。瞭解兩者區別後,我們才能更全面地解讀資訊。以下章節將更深入探討這兩種效應,並說明如何應用在日常的媒體識讀實踐中。

社群媒體上的假訊息與「部分真實」現象

在社群媒體平台上,假訊息並非總是赤裸裸的謊言,許多時候它們呈現真真假假的「混合型」資訊,透過部分真實的內容增添可信度,再夾帶錯誤或誤導訊息。例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專家將網路假訊息歸納為四大類型:[4]

  • 「畫面騙局」:利用斷章取義的圖片或影片,搭配誤導性的說明來欺騙受眾。

  • 「偽造客觀」:透過偽造數據、杜撰專家名義等方式包裝訊息,讓虛假內容看似客觀中立。

  • 「選擇性報導/反轉新聞」:對真實事件進行片面的選擇與詮釋,只呈現對某立場有利的部分事實。這類訊息通常掩蓋部分真相、放大某些次要點,儘管不全然捏造,仍會導致受眾對事件產生偏差認知[5]。換言之,即使內容不完全是假的,透過取捨也能達到以偏概全的效果[5]

  • 「認知作戰」:刻意運用心理操弄手法的大型資訊戰略,通常摻雜真實與虛假(半真半假的訊息)以瓦解社會群體間的互信[6]。例如近期國際衝突中,各方勢力透過散播部分真實、部分扭曲的訊息來製造恐慌與不信任[6]。這類訊息的高明之處在於並非全然虛構,而是利用真實資訊作為誘餌,再混入錯誤訊息以亂真。

以上現象顯示,社群媒體上的誤導訊息常以「部分真實」作包裝,使其看起來更具可信度和迷惑性[6]僅有部分真相的訊息往往比全然虛假的謠言更難辨識,因為讀者可能認出其中的真實片段而降低戒心。因此,我們需要特別警覺這種混合型資訊的呈現手法。面對這些案例,媒體識讀的關鍵在於同時運用來源效應與立場效應的觀念:「看誰說」以及「觀察沒說什麼」,多角度拆解訊息真偽與偏頗。

「看誰說」:來源效應下的訊息可信度評估

俗話說「聽話先看人」,在媒體識讀中首先要培養的就是辨別訊息來源的能力。來源效應提醒我們先問:這則資訊是誰發布的?來源是專業新聞媒體、政府機構、學術單位,還是匿名網友、自媒體帳號?不同來源的可信度天差地遠:[3]研究指出,人們往往根據對來源的信任程度來決定是否相信該訊息,而來源的專業度、權威性是影響信任的關鍵因素[7][3]。因此,對可疑訊息進行來源查證是必要的第一步:

  1. 確認來源真偽:查看該訊息是否出自可靠的渠道。例如新聞是否來自知名媒體或記者?網路貼文的作者是實名制專家還是帳號可疑的陌生人?若來源難以查證或有匿名、來源不明的特徵,就須提高警覺。許多網路謠言透過模糊來源來逃避問責,媒體識讀者應特別注意。

  2. 評估來源背景與動機:就算來源看似有邏輯、有證據,例如某新聞網站,我們也應了解其立場背景。這裡來源效應與立場效應有所交集:許多媒體帶有特定政治或商業立場(如黨政媒體、企業廣宣),需警惕其發布內容是否服務於某種議程。如果發訊者與事件有利益關聯,那訊息中立性值得懷疑。像台灣有研究指出,由於報紙多具黨派色彩,其新聞報導常受政治立場左右[1]。因此「看誰說」不僅看是誰,也要看他是怎樣的人

  3. 確認多重來源:提高資訊可信度的另一方法是多方佐證。若一條重要消息只有單一來源在說,而其他可信媒體沒有報導,就可能有問題。相反地,不同立場的可靠媒體都報導了相似的事實,則可信度相對提高。多重來源的交叉比對,有助於排除單一來源誤導的可能性。當資訊在傳播過程中缺乏第二來源時,媒體識讀者應保持懷疑,進一步查證。

需要注意的是,來源效應並非要我們「迷信權威」,而是理性地衡量來源可信度、專業性。然而,也要避免另一個極端:只因某訊息符合自己的立場就草率相信,或因來源「看起來順眼」就不假思索地接受。研究顯示,許多受眾習慣挑選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媒體並產生信任,但這其實是種選擇偏誤,並不保證該媒體客觀公正[8]。換言之,我們往往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來源,這並不代表該來源沒有偏頗。為破解這種偏誤,在相信一則訊息之前,請務必檢視發訊者的可靠性潛在立場。透過「看誰說」,我們能過濾掉相當比例的不實資訊與片面之詞,為進一步分析內容打下基礎。

「觀察沒說什麼」:立場效應下的內容與脈絡剖析

即使是來自可信來源的資訊,也可能因立場效應而存在偏頗,因此閱讀時還需進一步「看內容,尤其看內容中哪些沒說」的部分。這意味着培養一種逆向思考的習慣:不僅關注訊息說了什麼,更要留意沒說什麼為何沒說。透過觀察訊息的脈絡缺口,我們可以發現其中隱含的立場與選擇性敘事。

首先,必須理解任何新聞報導或貼文都不可能涵蓋事件的全貌。媒體內容永遠是「選擇」與「組合」的結果[9]。媒體有版面與時長限制,加上編輯記者的專業判斷,最終呈現給受眾的只是龐大事實拼圖中的若干片段[10]。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找出那些被省略的拼圖

  • 比較不同觀點的報導:一個實用的方法是參照多家媒體對同一事件的敘事。如果某媒體只強調事件的正面(或反面)而對另一面隻字不提,那很可能是立場因素在作祟。我們可以主動閱讀立場不同的消息來源,以拼湊更全面的圖景[11]。例如,2019年台灣立法同婚時,不同報紙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頭版標題:有的歡呼「同性婚姻合法化」,有的則訴諸「公投結果遭到打臉」[12]。同一件事,因報紙立場不同而「選擇性報導」了截然相反的重點[12]對照多元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單一報導中被略去的資訊。

  • 留意內容中的語言和框架:從字裡行間也能看出立場端倪。例如形容同一群抗議者,可用「維權人士」也可用「暴民」——用詞差異反映了立場傾向。我們應該思考:作者選擇了哪些形容?有無其他可能但未被採用的說法?此外,訊息是否給出了事件的前因後果?還是斷章取義、缺乏背景?當發現語意傾斜背景欠奉時,要進一步質疑其公正性。正如傳播學者所指出,閱聽人應該透過多重面向的資訊(不同視角的畫面、事件前後脈絡等)才能接近事實真相[13]。凡只有單一角度、缺乏脈絡的訊息,都應存疑。

  • 思考未被提及的要素:培養「看見空白」的能力。例如,一篇政策報導只引用了政府官員的說法,那缺少的聲音是誰?也許是政策影響的民眾、獨立專家的看法未被呈現。同樣地,數據新聞若只報喜不報憂,沒有提及不利數字,那省略的部分可能正是影響我們判斷的關鍵。在媒體識讀中,每當看到單方面論述時,都該問問自己:「是否還有其他相關事實或觀點沒有被提及?」這正是「觀察沒說什麼」的精髓。透過補齊這些隱而不見的部分,我們才能較接近事情的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受眾本身的立場也會影響對資訊的理解。我們常陷入「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只注意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忽略反證。有實驗發現,政治立場鮮明者在閱讀新聞時會出現「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現象:相信某說法的人怎樣都相信,不信的人再多證據仍存疑[14]。換言之,人們傾向記得支持自己立場的內容,忽略反對立場的論點[15]。這種心理效應會進一步加劇我們對未提及資訊的「盲點」。為克服此困境,培養自我反思尤為重要。[16]指出,閱聽人應經常反省自身是否過於偏食單一資訊管道、是否忽略了其他來源與觀點,唯有不斷自我批判反思,才能突破自身立場的侷限[16]。換言之,看清他人立場偏頗的同時,也要警覺自己是否因立場影響了判斷

強化媒體識讀能力:策略與實例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可以擬定幾項運用「來源效應」與「立場效應」來強化媒體識讀的實用策略:

  1. 檢查來源真偽與可信度:遇到訊息先問「這是誰說的?可靠嗎?」。[3]顯示來源可信度決定了訊息可信度的一大部分,因此務必查證來源背景。例如閱讀網路新聞時,可點擊來源網站的「關於我們」了解其性質;對於在社群瘋傳的截圖或傳聞,則可搜尋看是否有公信力媒體報導過。

  2. 了解來源立場與目的:進一步分析訊息發布者的動機。有無可能帶有商業廣告意圖?是否屬於某政治派別的喉舌?知己知彼才能判斷消息可能的偏向。如果發現某來源長期在某議題上持一致立場,那它的內容就可能存在系統性偏頗,需要特別留意其沒說出的另一面。

  3. 跨來源、多角度比對:不要只依賴單一訊息來源。透過閱讀立場不同的媒體報導,我們能發現事件的不同切面[11]。將不同版本加以比對,找出重疊的「事實核心」,同時留意某家媒體獨有的訊息是否經過其他來源的佐證。如果只有一家這麼說,可能就是選擇性敘事或誤導。

  4. 提問內容中的缺漏:讀完一則消息後,自問幾個問題,例如:「文章有沒有交代背景?」「相關的反對意見去哪了?」「有無數據支持?數據來源是誰?」如此有助於挖掘出作者刻意或非刻意省略的部分。對照其他資料填補這些缺口,可以驗證原訊息是否偏頗不完整。正如專家所言,不能只憑來源可信度就下定論,而要以事實證據、多重角度去比對,才能更接近真相[13]

  5. 保持理性,警覺情緒操弄:假訊息往往利用我們的情緒弱點(憤怒、恐懼、偏好)來操縱傳播[17]。面對任何讓你情緒激動的訊息,先冷靜思考再判斷真偽。[18]中強調,「冷靜、不被情緒控制,是最重要的事」。情緒強烈時更要回到來源與內容本身,避免一時衝動轉發不實消息。

案例佐證:以近期國際事件為例,俄烏戰爭期間網路上出現大量各說各話的資訊。有些帳號發布的戰場影片其實來自多年以前的他國衝突(來源可疑),有些評論只強調單一方的傷亡而對背景隻字不提(立場選擇性敘事)。針對這類資訊,理性的閱聽人會怎麼做?首先,查證影片最初發布的平台與時間(來源驗證),接著參考可靠國際媒體的報導有無提及此事。如果主流媒體皆無報導,很可能影片並非真如網傳說明。其次,看到片面敘事時,會尋找另一方的觀點以平衡比較。例如,一則只引用俄方消息的戰況描述,聰明的讀者會去查看烏克蘭官方或獨立機構的說法,然後比對兩者差異。透過這種「看誰說、看說了什麼、也看沒說什麼」的方式,才能在資訊戰中接近事實,不被單方面宣傳牽著走。

結論

面對社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資訊洪流與各種「假中帶真、真中帶假」的內容,我們唯有提高媒體識讀能力才能辨明方向。其中,運用來源效應與立場效應是關鍵策略:在閱讀或轉發訊息前,先審視「誰」在說(來源的可信度與可能立場),再思考「沒說什麼」(內容有無偏頗、省略的重要事實)。這種習慣能讓我們在接收資訊時多一分質疑與思辨,不被表面的真實性迷惑。正如研究指出的,假訊息的散播之所以危險,在於它往往鑽人體認知偏誤的空子[19];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理性訓練來對抗這些偏誤。最後,引述一位傳播學者的提醒:媒體素養不僅在於批判媒體內容,更在於時刻反省自身是否陷入了立場成見[16]。唯有既看清內容的偏,又看清自己的偏,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耳聰目明」,在資訊亂局中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以辨別偏頗訊息、識破選擇性敘事,守護公共討論的健康。[16][5]

參考文獻:

  • 管中祥(2021)。〈媒體識讀的三要與三不要〉。《好讀周報》605期。[10][8]

  • 周樹華、閻岩(2015)。〈媒體可信度研究:起源,發展,機會和挑戰〉。《傳播與社會學刊》33,255–297。[3][1]

  • Yan, Y., & Zhou, S.(2014). Media Bias: Objective Presence or Subjective Percep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0(4), 227–264.[2][15]

  •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2022)。《新聞真假掰》逐字稿:「社群教母」專訪。[20][5][6]

  •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2023)。〝2023假訊息年度大調查〞新聞稿。[14]

  • McLoughlin, K. et al.(2023). Mis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triggers moral outrage, Science.[21][19] (由EurekAlert新聞稿翻譯摘錄)


[1] [3] [7] newjrs.github.io

https://newjrs.github.io/2427152016.pdf

[2] [15] cschinese.com

https://www.cschinese.com/word/45357152016.pdf

[4] [5] [6] [12] [18] [20]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新聞真假掰〗「社群教母」如何看待社群媒體與鋪天蓋地的假新聞?社群媒體上有四大類假訊息?(逐字稿大公開) -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https://tfc-taiwan.org.tw/migration_article_105548_8404/

[8] [9] [10] [11] [16] 媒體識讀的三要與三不要 - 聯合學苑|閱讀‧寫作‧跨域學習

https://udncollege.udn.com/7184/

[13] 不看你絕對後悔:Fact Check背後的「真相」 - 媒體素養教育網

https://medialiteracy.hk/%E4%B8%8D%E7%9C%8B%E4%BD%A0%E7%B5%95%E5%B0%8D%E5%BE%8C%E6%82%94%EF%BC%9Afact-check%E8%83%8C%E5%BE%8C%E7%9A%84%E3%80%8C%E7%9C%9F%E7%9B%B8%E3%80%8D/

[14] 〖2023假訊息年度大調查〗愈闢謠反而「信者恆信」?政治澄清效力因政治傾向「打折扣」 -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https://tfc-taiwan.org.tw/migration_article_104843_9154/

[17] 假訊息擾台/看完會憤怒「就是這樣!沒錯!」 認識假訊息的操縱機制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73654

[19] [PDF] 二十一世紀評論

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82-202010007.pdf

[21] 道德愤慨可助长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 - EurekAlert!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65965?language=chinese


留言

作者簡介

小黑老師頭像
作者|邱煜庭(小黑老師)
《燒賣研究所》首席顧問・數位行銷講師・電商策略設計師
➜ 前往 Facebook 專頁

小黑老師專注於協助品牌走出廣告依賴、建立能獨立成長的行銷系統。過去十餘年,他從企業內部的行銷企劃做起,到成為中國百腦匯行銷經理、uitox 電商集團總監,最終與《燒賣研究所》培養數千名行銷人才。他的文章與教學,並非分享心得,而是來自顧問現場與超過百場企業授課的實戰方法。

ThinkWithBlack 的所有內容延伸自其「BTB電商結構學」與「Facebook 廣告成效攻略」課程邏輯,若你想了解更完整的策略設計,歡迎關注他的社群或參與課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I Overviews是什麼 | Google AI Overviews 時代下台灣電商搜尋引擎行銷(PPC+SEO)策略佈局參考報告

即使只賣 200 元商品,也該搭漏斗:一層引對人,二層講得通,三層留下來打造長期營收

你會寫 PRD,卻還做不出 MVP?這篇 vibe coding 工具指南寫給懂 AI 的產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