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廣告漏斗|不只是你文案寫錯,而是你太相信 Facebook 標籤了:從錯誤的受眾假設談起

 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情況? 素材不是不好,文案也寫得不錯,甚至整個漏斗都有設計,結果廣告一跑,轉換就是低、點擊就是貴,看報表也看不出所以然。 你開始懷疑是不是哪裡沒設好,或是哪句話沒說對。 但我想說,有時候問題根本不是你不會操作, 而是你太信任 Facebook 給你的那張受眾地圖了。 你可能覺得自己做對了所有的設定: 想賣狗飼料,就選「對狗有興趣」的人; 想推寵物清潔用品,就加上「寵物保健」「動物醫療」這些標籤。 聽起來很合理對吧?因為系統也這樣設計給你選的。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興趣標籤底下,到底塞了多少「看起來像會買,但其實不會買」的人? 你以為你對的是受眾,但實際上,你對的可能只是「被演算法貼錯標籤的人」。 更殘酷一點說: 你花的每一塊錢,可能都在餵錯人看廣告。




你以為你在找「會買狗飼料」的人,結果你找的是整個狗狗宇宙裡被貼上標籤的某一群人。而且那群人,可能跟「購買」這件事,一點關係都沒有。來,我幫你拆開來看,當你選擇「狗」這個興趣標籤,Facebook 可能幫你抓到的是以下這些人:

  1. 有養狗,而且愛分享,每個月都會上網補貨的電商重度用戶
  2. 有養狗,但只相信巷口那家金吉利,網路再便宜也不下單
  3. 沒養狗,卻超愛狗狗梗圖,一天不轉發三篇會渾身不對勁
  4. 偶爾滑到狗影片會點一下,覺得療癒,但下一秒就忘了自己看過
  5. 根本不喜歡狗,只是朋友貼了東西,點個讚做人情
  6. 住在獸醫院、寵物店、或狗公園附近,手機定位讓他被誤會是毛孩控

這六種人,演算法眼中都是「對狗有興趣」,但只有第一種人,才可能是你真正想要的客人。更妙的是,你現在如果把這篇文章看完了,很可能你也會被歸類成「狗的受眾」。

我自己就遇過一次,在廣告帳戶裡看到我被貼了「領養」的標籤。當我看到的時候還一頭霧水,想說我什麼時候被誰領養了?結果仔細回想才發現,是因為我前幾天轉貼了世界展望會的內容。這,就是 Facebook 的分類邏輯。它不問你真不真心,只管你點不點、看不看、轉不轉。你以為自己鎖定了「狗主族群」,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把廣告送給了喜歡狗影片的人。

更慘的是,你沒辦法只選你想要的那一群。因為系統不會幫你挑出「有消費行為的有養狗人士」,它只會幫你從一整池興趣模糊的對象裡,拉出一部分「行為看起來類似」的人,這時候你還在看點擊率、互動率,其實根本沒人想買。

所以不是素材的錯,而是你一開始就打錯人

所以問題不一定出在你素材做得不夠漂亮,而是你一開始就「對錯人說話」。你花了時間做圖,花了預算拍片,花了力氣寫一堆文案,結果都送進了一個誤認為是你客戶的受眾池裡,你當然會覺得:「怎麼什麼都做了,還是不會轉換?」

但你有沒有想過:從你按下「選擇興趣標籤」那一刻開始,這場廣告的失敗就已經埋下種子了?更別說這幾年 Facebook 廣告的受眾設定邏輯又改變了。

你有沒有發現:以前大家還會熱衷於設定興趣標籤、受眾交集、行為偏好,現在越來越多投手直接放手,改用 ASC(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這種讓系統自己決定受眾的投放方式。

很多人以為:「那太好了,我不用猜受眾了,交給演算法就行了。」

但我得誠實說一句:ASC 的表現,不是靠運氣,而是靠你前面餵了什麼樣的資料。

你如果連「哪一群人會買」都還沒驗證,你就把素材丟進 ASC,期待它幫你找出客人,那你只是在用廣告預算養演算法猜拳。演算法沒有那麼神,甚至可以說它很笨,它不會幫你判斷誰是真的有意願的客人,它只會把「跟你過去轉換資料行為類似」的人撈出來給你。

問題是:你根本還沒有「過去的轉換資料」可以給它學。那它要學誰?就是學一群根本不會買、只是滑過廣告的「看似感興趣者」。這時候你再來怪系統不準,其實只是你忘了做最基本的事:你還沒找出會買的人,就急著放大。

廣告真正要做的,不是找到正確受眾,而是創造受眾樣本

很多人在做廣告的時候,都有一個誤會,以為最重要的是「找對人」。但我想說,廣告真正該做的,不是找到正確受眾,而是創造出可以複製的受眾樣本。

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對學生說一句話:

👉 受眾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你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誰會買。興趣標籤只能是第一層篩選,真正關鍵的是:你怎麼用廣告去找到那些有意願、有行為、有反應的那一群。

我的操作流程會這樣進行:

1️⃣ 前期用「互動」或「流量」目標投放,先找出 CTR 表現好的素材
這階段的任務不是轉換,而是找出「誰會停下來看」的素材。這是一個「篩注意力」的過程。

2️⃣ 再用這些已經被驗證過的高CTR素材,轉換成「轉換」廣告,測 2~3 組可能受眾
這時候你會發現,有些組合可能只互動,不轉換;有些組合點得少,但會買——這才是你要的訊號。

3️⃣ 只要開始有穩定的轉單,我就會立刻拉 Lookalike,繼續餵演算法
因為我知道:演算法只有在「你餵對人」的情況下,才會幫你找對人。

4️⃣ 當我達成 7 天 50 筆轉單的門檻後,我就會開 ASC 開始放大
這時候 ASC 就不是盲目亂抓,而是基於你已經驗證過的轉換樣本去擴展,它才會準。

5️⃣ 最後,根據產品的回購週期,開始設計受眾輪替節奏,確保這一池人不會乾掉
因為廣告不只是一次的表現,而是要像一台機器,可以連續運作,連續放大。


這整個架構,看起來有點像在調系統參數,但本質其實是一句話:

👉 我不是在找人,而是在培養一群「可以讓我複製」的受眾池。

你會發現,真正能跑 90 天、180 天以上的廣告,不是那張素材特別厲害,而是整套架構能讓素材被「對的人」穩定看到。素材是武器,受眾是戰場,你要打得久,靠的不是一把刀有多利,而是你有沒有選對節奏、有沒有打在正確的地圖上。

Lookalike 和 ASC 不是萬靈丹:你給它什麼,它就放大什麼

我知道,很多人在操作廣告時,常常會有這樣的心聲:「太複雜了啦,我不想一組一組慢慢測,我直接跑 Lookalike 就好。」或者,「現在不是都有 ASC 嗎?自動受眾多方便,讓演算法幫我找人不是更準?」聽起來是不是很合理?但我得老實說,這個想法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極大的風險。

Lookalike 和 ASC,不是萬靈丹。它們的成效,完全取決於你餵給它的東西。

Lookalike 是什麼?是放大器,不是過濾器。

你丟進去什麼樣的原始名單,它就幫你找一群「跟這些人行為類似」的受眾。但問題是你真的確定那些人「會買」嗎?還是只是剛好有點擊、有滑過、有看過廣告的人?

比方說:你以為你經營一個狗狗的粉專,你的很多貼文都有很高的互動,於是你把這個粉專互動過的用戶打包成一個自訂受眾後,想要投到寵物產品的廣告,但實際上你丟的是一群只是愛狗影片、會幫朋友點讚的受眾名單,那麼 Lookalike 拉出來的,就只是一群會滑狗影片的陌生人,表面上看起來互動很多,實際上一樣「不轉單」。這不是我的「比方」,而是真的發生過的事情。這也是近代許多人找 KOL/KOC 有時候也不會轉單的關鍵原因

因為這就是我們說的「假象流量」,熱鬧但不賺錢。

至於 ASC,它其實是一台預測機器。

它不問你想賣誰,它只根據你「過去的轉換數據」去推測哪些人應該看到這則廣告。但如果你連前面的轉換樣本都還不夠乾淨、也不夠多,那 ASC 要學誰?它根本不知道誰是「真正會下單」的人。結果就是你把希望交給了一個還沒學會看人臉的演算法,期待它幫你找出全班最想買筆電的學生。這根本不是自動化,這只是自動化地浪費預算。

所以你不是不能用 Lookalike,也不是不能開 ASC,但前提是:你要先餵進「乾淨的轉換資料」,讓演算法有機會去學習真正會下單的樣子。廣告不是你不會跑,而是你還沒建立「可以被學習的訊號」。

不要太快交出控制權,然後再來責怪系統不準,因為這些工具不是萬用卡,它們只是放大器。你給它什麼,它就幫你放大什麼。那句話是怎麼說的?喔對

Garbage in, Garbage out.(ゴミを入れたら、ゴミが出てくる)


那我該怎麼做?先別問「對的受眾是誰」,請先問這三個問題

所以,真正的問題從來就不是「這次廣告怎麼沒中」,而是——你一開始問錯問題了。你不該再問我這種問題了:「我是不是設定錯了興趣標籤?」、「怎麼調整受眾設定,才比較精準?」

這些問題,其實就像你站在一個迷宮入口,一直盯著路牌是不是寫錯,而沒有發現:你根本走錯方向了。你現在該問的,不是「我有沒有選對人」,而是:「我有沒有打出對的人?」

請把以下這三個問題,貼在你廣告帳戶的旁邊,每天對自己誠實地問一次:

1️⃣ 我有用廣告實測,把會買的人找出來嗎?
還是我只看了點擊數、互動數、就以為這群人有潛力?

2️⃣ 我有根據商品的回購週期,設計輪替與補位節奏嗎?
還是只要廣告開始衰退,就一直加碼、燒素材、改文案?

3️⃣ 我現在這組受眾,還能打多久?還是該替換了?
受眾不是永遠有效,它是一種階段性資源。你有沒有定期整理它的「健康狀態」?

這些才是你在管理廣告資產時,真正該關心的事。素材好不好,當然會影響點擊率;轉換文案有沒有寫中需求,也會影響購買意願。但決定你能不能跑得久、跑得穩的關鍵,不在文案那端, 而在你手上有沒有一組可以穩跑 90 天以上的受眾樣本池:你到底能不能讓像素妥妥的七天收到50次轉換,哪怕不是靠廣告?

如果你連這個基礎都做不到,或是你的業態本來就很難做到七天五十次轉換,那你就得更積極的單純靠興趣跟素材來拼轉換,而要減少 ASC 的依賴。因為素材再好,也只是一把好刀;但如果你連「要打哪一場仗」都沒想清楚,那這把刀只會一場場被磨鈍,最後連預算都救不了它。

廣告不是越來越難,而是你要像產品經理一樣去驗證用戶

所以不是廣告變難了,是你必須開始像一個產品經理一樣,重新思考你要「給誰看」這件事。如果你到現在還在靠興趣標籤猜受眾,還在想「怎麼把設定選對一點」,那廣告效益只會越來越差,預算也會越燒越快。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還在用「廣告投手的舊邏輯」,在應對一個早已進入訊號經濟的演算法時代。Facebook 廣告早就不是「設定後丟出去、等人來買」的年代了,現在的遊戲規則是:

你要用數據去驗證誰會買,用素材去對話他們的需求,用輪替機制建立一池會長大的受眾資產。

你要用訊號,給演算法方向。你要用轉換,而不是互動,來決定素材的去留。你要的,不是廣告點得漂亮,而是廣告結得出現金流。所以,成效差不是因為你不會操作,而是你還沒開始,像一個產品經理那樣,去驗證你的用戶是誰、為什麼買、還能買多久。你會發現,當你願意這樣做,廣告就不再是憑感覺的賭局,而是一套能複製的、能放大的、真正穩定的營收引擎。



留言

作者簡介

小黑老師頭像
作者|邱煜庭(小黑老師)
《燒賣研究所》首席顧問・數位行銷講師・電商策略設計師
➜ 前往 Facebook 專頁

小黑老師專注於協助品牌走出廣告依賴、建立能獨立成長的行銷系統。過去十餘年,他從企業內部的行銷企劃做起,到成為中國百腦匯行銷經理、uitox 電商集團總監,最終與《燒賣研究所》培養數千名行銷人才。他的文章與教學,並非分享心得,而是來自顧問現場與超過百場企業授課的實戰方法。

ThinkWithBlack 的所有內容延伸自其「BTB電商結構學」與「Facebook 廣告成效攻略」課程邏輯,若你想了解更完整的策略設計,歡迎關注他的社群或參與課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I Overviews是什麼 | Google AI Overviews 時代下台灣電商搜尋引擎行銷(PPC+SEO)策略佈局參考報告

即使只賣 200 元商品,也該搭漏斗:一層引對人,二層講得通,三層留下來打造長期營收

你會寫 PRD,卻還做不出 MVP?這篇 vibe coding 工具指南寫給懂 AI 的產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