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銷售頁規劃變成你的行銷工作流程的基礎!這樣規劃銷售頁讓你看起來什麼都難不倒你
你有沒有發現,行銷這幾年的工作範圍,好像越來越不合理了? 身為行銷職位的我們本來是負責曝光,後來要懂轉換;本來寫文案,現在要會拍片;會跑廣告不夠,還得學會看數據、優化產品邏輯、設計成長機制、研究 SEO、學 GA4,再來還有 AI、短影音、流程自動化......每天都有新的名詞出現,每個會議都有新的 KPI 掛在你身上。然後最可怕的是,大家都說:
「這些你應該要懂一點」
但沒有人跟你說,該從哪裡開始。 我後來聽到一個朋友開玩笑講的話,很有共鳴: 「行銷人最強的技能就是 Google,最常用的句子是:我研究一下。」
但問題來了: 你這樣每天都在救火,忙著學、忙著補、忙著追趨勢,真的能讓你的品牌變得更好嗎? 你學的那些技能,真的有系統地被用進公司策略裡了嗎?還是每次開廣告、寫腳本、做頁面,都是一次新的從零開始?
我其實沒有要反對那些說「行銷為什麼什麼都要懂」的人,因為真的很苦我知道。但我只是覺得,如果你真的想要把這些任務串起來, 你不能靠努力把所有事都學會,你要先找到一個能讓你開始的結構原點。
為什麼那個起點是 Landing Page、銷售頁?
你可能會問: 那這個「結構原點」到底是什麼?行銷的第一步,應該從哪裡開始?
我的答案很簡單:從銷售頁開始。不是因為它好做、或因為轉換率這種老話,而是因為這一頁,其實是所有行銷任務的交會點。我們來想一個反推的邏輯:
- 廣告最終會導去哪裡?→ Landing Page
- 使用者看到的文案、影片、社群貼文,最終想讓他做什麼?→ 點進來、了解更多、留下資料
這也是我今天想跟你分享的核心觀點: 行銷不是從「會哪些技能」開始,而是從「使用者最後要被說服的那一頁」開始。 一頁銷售頁的好好規劃,能讓你清楚知道自己在幫誰說話、用什麼方式說、說了要幹嘛、說完以後怎麼驗證有沒有效。
九宮格不是版型,是企劃引擎
我自己在設計商品頁的時候,不是先想「要放哪些模組」,而是會打開一個九宮格。這個九宮格,不是版面切九等分的設計工具,而是我用來做整份商品企劃的骨架。
SPIN 層:幫你找到「使用者為什麼要看下去」的開頭
第一格,是一句話開場。你不是在介紹產品,而是要用一句話讓目標角色對號入座。 如果這句話講得對,你的廣告素材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第二格,是問題。這格不是要你賣東西,而是要你丟出一個好問題。 這個問題未來可以直接變成你廣告的主文案。 而且你可以用 A/B 測試去驗證:哪個痛點 CTR 高,誰才是真的要買的那個人。
第三格,是產品第一次出現的時機點。但你不是說「這就是解法」,而是讓使用者自己感受到:「欸,我需要這個。」
這三格,其實就已經幫你完成了廣告投放的第一輪素材測試、痛點假設驗證,以及產品定位的初步鋪陳。 行銷的第一哩路,全都在這裡走完。
FABE 層:為「那個人」寫的一段說服腳本
這三格是寫給「一個角色」看的。 很多頁面會犯一個錯,就是在同一頁裡塞進太多不同族群的需求,結果變成什麼都說,卻沒一句講到心坎裡。 但當你開始聚焦「這一頁是寫給誰的?」你會發現 FABE 是最適合把角色需求轉譯成產品價值的工具。
FABE 架構:
- Feature:我們做了什麼?
- Advantage:跟別人比起來好在哪?
- Benefit:用了之後能節省時間?減少麻煩?
- Evidence:有沒有人用過了?可信嗎?
GAVE:FABE 的外部應用版腳本模組(加強版)
當我把 FABE 交給影片團隊時,我通常不會說:「這是產品的特點、優勢、利益、證據,你們自己發揮。」這樣講太抽象,也太容易被錯解成「介紹影片」。我要的不是介紹,而是說服。而說服,就要講人話。所以我會把 FABE 轉譯成一個外部語言節奏:GAVE。
GAVE 是什麼?
它是一段角色視角的腳本節奏邏輯:
模組 | 問自己 | FABE對應 | 實際用途 |
---|---|---|---|
G = Goal | 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B(Benefit) | 短影音的第一句、廣告影片的開場句 |
A = Agitation | 他現在卡在哪裡?為什麼煩? | A(Advantage) | 劇情設計、內心戲、碎念旁白 |
V = Value | 我們這個產品能怎麼解? | F(Feature) | 視覺示範、解法鋪陳 |
E = Evidence | 有沒有人用過?可信嗎? | E(Evidence) | 留言浮水印、畫外音、KOL 推薦語 |
每一段都有自己的節奏語言,你可以這樣交代素材製作人:
-
G(Goal) 不是下廣告用的賣點,而是角色心裡對自己的期待
-
「我只想吃完飯三分鐘內把廚房收完」
-
「我希望週末回家不再看到桌上一堆帳單」
-
它要讓觀眾點頭說:「對,我也是」
-
A(Agitation) 不是放大痛點,而是讓人說:「真的煩」
-
可以是語氣、情緒、內心劇場、碎念
-
像:「又是氣炸鍋,又卡油,又要刷半天,我真的受夠了」
-
這段的角色代入感,是影片能不能被看下去的關鍵
-
V(Value) 是把產品變成「某個情境下的解法」
-
「這瓶清潔劑噴一下,油污浮起來,沖掉就乾淨」
-
或者「我直接用這個分帳 app,一鍵搞定誰付多少」
-
不用介紹功能,只要讓人說:「原來可以這樣喔」
-
E(Evidence) 是收尾補強:「我不是第一個用的」
-
「這瓶已經在媽媽社團被推爆」
-
「這不是業配,我真的在用」
-
或直接放留言/評論/KOL 引述,畫面一過,信任到位
G(Goal) 不是下廣告用的賣點,而是角色心裡對自己的期待
-
「我只想吃完飯三分鐘內把廚房收完」
-
「我希望週末回家不再看到桌上一堆帳單」
-
它要讓觀眾點頭說:「對,我也是」
A(Agitation) 不是放大痛點,而是讓人說:「真的煩」
-
可以是語氣、情緒、內心劇場、碎念
-
像:「又是氣炸鍋,又卡油,又要刷半天,我真的受夠了」
-
這段的角色代入感,是影片能不能被看下去的關鍵
V(Value) 是把產品變成「某個情境下的解法」
-
「這瓶清潔劑噴一下,油污浮起來,沖掉就乾淨」
-
或者「我直接用這個分帳 app,一鍵搞定誰付多少」
-
不用介紹功能,只要讓人說:「原來可以這樣喔」
E(Evidence) 是收尾補強:「我不是第一個用的」
-
「這瓶已經在媽媽社團被推爆」
-
「這不是業配,我真的在用」
-
或直接放留言/評論/KOL 引述,畫面一過,信任到位
-
短影音分鏡表(每段 5 秒切換節奏)
-
KOL Brief 結構清單
-
EDM 文案草稿
-
Reels 文案字幕腳本
-
廣告腳本交稿規格
短影音分鏡表(每段 5 秒切換節奏)
KOL Brief 結構清單
EDM 文案草稿
Reels 文案字幕腳本
廣告腳本交稿規格
重點不是讓創作者自由發揮,而是讓他「準確扮演那個角色說那段話」。FABE 是策略,GAVE 是表達;FABE 定義「你該說什麼」,GAVE 告訴你「該怎麼說得讓人點下去」。你現在手上寫完的每一頁 FABE,只要能轉成 GAVE,你就同時擁有了一支影片、一份腳本、一張簡報和一支廣告。行銷不用什麼都會,但你要能把想說的話,變成對方聽得進去的樣子。」
一頁銷售頁,可以解決行銷工作中的哪些事?
你可能會問:這樣一頁銷售頁,真的能幫我解決什麼行銷任務?它不就只是幾段文案、幾張圖、搭配一個下單按鈕而已嗎?但我的回答是:幾乎所有你曾經焦慮過、拆成好幾個 Excel 任務欄位的行銷工作,其實都能回到這一頁上被規劃、驗證、串連起來。
1|產品定位:SPIN 第一格 × Persona 對位
不是功能定位,而是角色開場
我們常常說要找產品賣點、列 USP、寫 FAB,但你會發現,一旦角色不明,所有賣點都只是「我們覺得的好」,不是「他覺得需要」。SPIN 第一格,就是你幫這頁選定的那一個人,寫的第一句話。它的任務不是介紹產品,而是讓對方在第一秒就知道:「這頁是在講我的事」。這句話寫得好,它不只能變成頁面開場,還能延伸成:
-
廣告文案主鉤子
短影音第一幕場景台詞
-
社群貼文第一句對話開頭
2|廣告素材生成:第二格問句 × CTR 測試
不是靈感,而是測試探針
你不用每次寫廣告都從零開始瞎猜,而是用第二格寫五句「角色可能會問的問題」,拿去跑廣告,直接用 CTR 看反應。
- CTR 高=痛點對,角色有感
- CTR 低=不是這群人、不買這個解法
這是一種讓廣告幫你做市場調研的方式,讓素材生成從靈感式變成驗證式。從問句素材中篩出核心價值,再餵給影片、頁面、銷售話術做下一步優化。
3|短影音腳本撰寫:FABE × GAVE
不是亂寫腳本,而是用角色節奏說話
FABE 是你整理出來的「產品對角色的價值轉譯」;GAVE 是你把這段價值說成角色會說的話、觀眾聽得進去的節奏。你只要把 FABE 寫清楚,就能馬上轉出:
-
短影音腳本分段(Goal → Agitation → Value → Evidence)
-
社群影片文案(GAVE 字幕+講述節奏)
-
KOL 合作 brief(這支影片不是介紹,是要「扮演某個角色說某段話」)
4|再行銷素材設計:第八格 CTA 回灌策略
不是憑感覺設 CTA,而是用驗證結果回填誘因
很多人寫 CTA 的時候會問:「限時好,還是贈品好?要不要滿額?要不要送第二瓶?」我的做法很簡單:全部拿去做再行銷素材 A/B/C 測試。誰 CVR 高,就讓它回到第八格,當成這一頁真正的收尾誘因。你會發現,不同角色其實會對不同 CTA 有感:
-
媽媽在意的是「省時間」
-
小資族會被「加購優惠」吸引
-
資深工作者反而會重視「品牌信任+零風險退貨」
5|品牌信任建構:第九格人格落款
不是叫人立刻下單,而是留下人味與信任的伏筆
品牌不是一句標語、不是視覺風格,而是使用者在頁面最後,能不能對你產生一點「這家公司是懂我的」的感覺。我自己最常做的是寫一句「人講出來的話」:
-
「我們不是化工廠,我們是自己每天煮飯的那群人。」
-
「這不是清潔劑,是讓你週末不再為廚房碎念的配方。」
-
「我是小黑,一個怕老婆抱怨廚房油膩的爸爸,這瓶噴霧我自己也在用。」
一頁 Landing Page,不只是為了成交,它可以幫你規劃角色、驗證痛點、產出腳本、測試誘因、建立信任。所有行銷任務,不再是分工,而是從這一頁延伸出來的不同回路。不是什麼都要會,而是從這一頁開始,你知道每件事該怎麼做、該做什麼版本、該用什麼數據去驗證。
行銷不是萬能,而是有方法
我知道,現在行銷的世界真的不簡單。 平台一直換、工具一直變、技能清單越拉越長,有時候你會懷疑: 「我是不是什麼都不會?」 「是不是別人都已經會剪片、會投廣告、會寫腳本了,我還在學 FABE 是什麼?」 但我想告訴你:你不用什麼都會, 你只需要有一個能讓你開始規劃的起點,一個能把工作串起來的骨架。
我用這個九宮格,是為了讓自己不再每天都在救火,而是把每一個行銷任務當作「可以事先規劃、可以逐步驗證」的節奏點。 不是因為我什麼都會,而是因為我知道這一頁,就是整個行銷企劃的縮影。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那種「什麼都該會」的焦慮裡,我想給你一個替代方案:與其學十件事情,不如先學會怎麼規劃一頁真正會轉換的銷售頁。
因為你只要能把這一頁做好,你就已經會做廣告、寫腳本、跑驗證、抓誘因、養品牌了。
銷售頁從來就不是設計稿,它是一份企劃書、是一支影片腳本、是一段對話的開始。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的全部。謝謝你聽我講完這一頁的九格,也希望你下次再面對那句話:「行銷什麼都要懂」的時候,你心裡會多一點篤定,知道自己該從哪裡開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