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們的焦慮解方:Vibe Coding 如何把「不可控的人才」轉譯成「可控的 AI 資產」?
我相信很多人之前都一定有看過,有人拿「威爾史密斯吃義大利麵」2023 的 AI生成影片跟現在的比較,其實有在關注的人應該都很難想像:這不過是經過了 2.5 年而已,AI影片生成的內容,怎麼會進步的如此的快速。 同樣的,部分人在笑 vibe coding 出來的東西程式碼很亂,東西會越改越爛,只能做做小東西而已。但你要知道 2025/2 是 vibe coding 名詞誕生的日子,至今也不過九個多月,如果你有跟著潮流一路走到現在,你應該會驚嘆的是,這段期間內各家的服務成長的效率是如此的快速,當然中間也會有各種不同歪瓜劣棗,甚至會不會出現另外一條 vibe coding 適合的路線呢? ▏目前的環境發生了什麼問題?vibe coding 可能是解決之道? 其實在電商圈裡常常有人問:有沒有人推薦的 CRM (或是 ERP, WMS......等),過去我們的選擇可能都只很大型軟體商提供的服務,又貴又大,花了大錢只用了其中一點點點功能,甚至還為了要配合這些大型服務去改動我們既有的流程,結果光「導入」這件事情,不僅讓內部流程混亂、還陪合不上這些軟體的需求導致數據根本最後無法整合,花了大錢卻「整合失敗」的例子,我最少聽過十個。 根據 McKinsey(2022)的研究,全球約有 70% 的數位轉型專案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顯示「導入 ≠ 成功」,真正的挑戰在於整合與持續運行。[1] Standish Group 的「CHAOS 報告」持續顯示,大型軟體專案的成功率極低,只有 16.2% 的軟體專案能「按時、按預算」完成,31.1% 的專案在完成前就被徹底取消,52.7% 的專案面臨挑戰(延期、超支),平均成本超支高達 189%。[2] 那你說有沒有小型或是開源的軟體可以替代?不是沒有,但這些小服務最後整合失敗的問題就是技術支援,更不用說會選擇這些小服務的公司,其實本身就缺乏資訊能力,所以導入的過程失敗率就只會更高。 而最後就只好用「人」來解決問題。 這時反而有有另外的問題產生:「人」是會走的,這幾年來的經驗談就是,一個公司開始業績不好或是流程上出了問題,通常就是那個「關鍵齒輪」離職了,他們在的時候公司都好好的,雖然後面也持續有補人,但是補上的人就不一定有相同的水準,就算交接文件寫的再詳細,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做法跟邏輯,當齒輪銜接不上,這個名為「公司」的機器就會難以運作。 根據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