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AI也得聽我的?從50年前的TF-IDF,談我永不過時的SEO終極策略

當整個行銷界都在追逐AI的風口時,我卻在角落微笑。因為我早就知道,驅動這一切的底層邏輯,其實源自一個半世紀前的古老演算法。這不是一篇教你技術的文章,而是分享我如何基於一個核心洞察,打造了一套穿越數次演算法更迭、至今依然顛撲不破的品牌護城河策略。 寫於 2025年7月,東京赤阪的辦公室,窗外是AI廣告看板,但我的思緒卻回到了起點...... 重新解構聖經 — 我對TF-IDF的「異端」理解 一切的起點:被多數人誤讀的TF-IDF 過往在每一個SEO新手訓練營裡,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總是被當作開宗明義的第一課。教科書會告訴你,這是一個用來評估「關鍵字」在一份「文件」中重要性的統計方法。 詞頻(TF) 代表一個詞出現的頻率, 逆向文件頻率(IDF) 則代表這個詞的稀有度。一個詞在一篇文章中出現越多次(高TF),且在其他文章中越少見(高IDF),它的TF-IDF分數就越高,也似乎就越「重要」。這套理論,多數人學會了,然後就止步於此。他們將其奉為圭臬,開始在自己的網站上計算關鍵字密度,試圖優化那微不足道的TF分數。而我,從一開始就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早在十年前,我就意識到TF-IDF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TF,而是IDF。但我關注的,從來不是某個「關鍵字」在一篇文章裡的IDF,而是 我的「品牌」在整個「網際網路」 這個巨大資料庫中的IDF。這個視角的轉變,就是一切的關鍵。 我看到,絕大多數的行銷人員都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他們試圖在自己的網站上,透過不斷重複品牌名或關鍵字來提高所謂的 詞頻(TF) 。這是一種幼稚且早已被演算法唾棄的作法,就像一個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印滿自己的名字,然後期待全世界都認識他一樣荒謬。 而我所追求的,恰恰相反。我從不關心我的品牌名在「自己」的網站上出現了幾次。我唯一在乎的,是它在「別人」的網站上出現了多少次。這就是IDF的真諦。一個成功的品牌,其網路策略的終極目標,就是要 策略性地「降低」自己品牌名的IDF值 。換句話說,你必須傾盡全力,讓你的品牌名出現在成千上萬個不同的、獨立的網站(文件)上,讓它從一個無人知曉的「罕見詞」,變成一個在特定領域內無處不在的「普遍詞」。 當你的品牌成為一個「低IDF值」的詞彙時,並非代表它不重要,而是代表它已經成功地滲透了整個網路生態系,成為了這個...

你會寫 PRD,卻還做不出 MVP?這篇 vibe coding 工具指南寫給懂 AI 的產品人

圖片
一、你其實已經走在對的路上了 如果你會搭配 ChatGPT 寫出 PRD(如果你沒看懂這是什麼,那這篇不是寫給你看的),甚至已經練到能讓 AI 根據你的描述自動產出功能分頁、使用者流程、資料欄位規劃,那麼你其實已經跨過了第一道最難的門檻: 你能說清楚你的產品是什麼 。 你可能也會寫 prompt 給 GPT 幫你改 code,甚至會開個 Codesandbox 做出簡單的前端 demo,或請工程師幫你把 OpenAI 的 SDK 接進來玩一個聊天小工具。 但每次當你試圖把這些「點狀的測試」串成一個真正能 demo 的 MVP,還是會卡住: 卡在你不會 deploy; 卡在你以為自己該找工程師; 卡在你無法在沒有技術支援的情況下把產品具象化。 但真相是:你不是不懂開發。你只是 還沒找到一個可以讓你自己動手、但不用當工程師的落地方式 。 正如 Canva 讓非設計師也能做出品牌視覺,Notion 讓沒寫程式的人做出資料庫與工作流程,現在也已經出現了一系列「讓你寫出 PRD 後,直接做出 MVP」的 vibe coding 工具。像是 Replit 的 AI Agent,可以讓你用 prompt 寫出多頁應用、CRUD 功能甚至登入系統;又或是 v0.dev,輸入一句話就能產出乾淨好看的行銷頁面、元件組合與前端框架。 這些工具不是要你放棄找工程師。而是要你知道, 你有權利自己先走第一步。 如果你已經會寫 PRD,你離做出 MVP,其實只差一個工具的距離。你不是需要學會寫後端,而是需要一個可以讓你「把想法拉出來看」的舞台。那正是 vibe coding 工具的角色。 二、為什麼你不該從『找工程師』開始 我記得有一次,有位創業者跟我說,他用 ChatGPT 寫好了完整的 PRD、甚至連 wireframe 都搭配 Figma 畫出來了。他信心滿滿,準備拿這些資料去找工程師「幫忙開發 MVP」。結果一週後他回來,語氣低落地說:「我那個工程師朋友說要先研究框架,再搞個資料庫,然後才能動前端,還要花時間部署,我問他什麼時候可以 demo,他說還不確定。」 這樣的情況,不是少數,而是普遍現象。 因為工程師最大的門檻,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上下文同步」這件事。哪怕你寫得再詳細,他還是要自己搭環境、理解你的資料結構、重構思維模式、重新串接 SDK。他不是你肚子裡的蟲,也不是 24 小時...

專家藍圖:運用 RAG 與 LLM 建構個人化知識數位分身

圖片
作者:邱煜庭 feat. Gemini 2.5 Pro 序論:從工業模型到個人化身 - 定義基於知識的數位分身 在當代科技論述中,「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的概念已成為工業4.0和物聯網領域的基石。傳統上,數位分身被定義為一個物理物件或系統的虛擬表示,此表示旨在精確反映該物理實體 1 。它橫跨物件的整個生命週期,透過即時數據不斷更新,並利用模擬、機器學習和推理來輔助決策 2 。從風力渦輪機的性能監控到整個城市的運營模擬,數位分身技術透過提供對物理資產的即時洞察、預測潛在故障,並優化維護與生命週期管理,為製造、建築、能源和醫療保健等多個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效益 3 。 然而,本報告旨在進行一次概念上的飛躍,將數位分身的核心思想從物理世界擴展至人類智識的領域。當一位講師或領域專家尋求「複製」其專業知識時,其目標不再是模擬一個有形的資產,而是創建一個能體現其畢生學識、獨特觀點和溝通風格的虛擬化身 4 。這便是我們所定義的「基於知識的數位分身」(Knowledge-Based Digital Twin):一個旨在精確反映個人專業知識體系與思維模式的虛擬實體。 此一概念的轉變帶來了根本性的挑戰。工業數位分身處理的是可預測、可量化的感測器數據,如溫度、壓力或產出,其目標是監控與優化 2 。相對地,知識數位分身所處理的「數據」是高度非結構化、充滿細微差別且依賴情境的,例如講座筆記、學術論文、專業郵件和個人思考草稿。工業分身的「即時更新」可能是一筆新的感測器讀數;而知識分身的更新則可能是一篇新發表的論文、一次課程內容的修訂,甚至是專家觀點的演變。因此,此專案的核心挑戰,已從物理系統的 監控 問題,轉化為對人類智識進行忠實 轉譯 的 意義 問題。 要實現此一宏願,需要兩種核心技術的協同作用: 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與 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LLM,如GPT系列或Claude系列模型,可被視為數位分身的「大腦」或「推理引擎」。它具備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能夠模擬人類對話,並模仿特定的語氣和風格 5 。然而,僅依賴LLM本身,其知識會受限於其訓練數據的截止日期,且無法觸及個人的私有專業知識,這可能導致回答變得通用,甚至產生「幻覺」(Hallucinat...

作者簡介

小黑老師頭像
作者|邱煜庭(小黑老師)
《燒賣研究所》首席顧問・數位行銷講師・電商策略設計師
➜ 前往 Facebook 專頁

小黑老師專注於協助品牌走出廣告依賴、建立能獨立成長的行銷系統。過去十餘年,他從企業內部的行銷企劃做起,到成為中國百腦匯行銷經理、uitox 電商集團總監,最終與《燒賣研究所》培養數千名行銷人才。他的文章與教學,並非分享心得,而是來自顧問現場與超過百場企業授課的實戰方法。

ThinkWithBlack 的所有內容延伸自其「BTB電商結構學」與「Facebook 廣告成效攻略」課程邏輯,若你想了解更完整的策略設計,歡迎關注他的社群或參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