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得聽我的?從50年前的TF-IDF,談我永不過時的SEO終極策略
當整個行銷界都在追逐AI的風口時,我卻在角落微笑。因為我早就知道,驅動這一切的底層邏輯,其實源自一個半世紀前的古老演算法。這不是一篇教你技術的文章,而是分享我如何基於一個核心洞察,打造了一套穿越數次演算法更迭、至今依然顛撲不破的品牌護城河策略。 寫於 2025年7月,東京赤阪的辦公室,窗外是AI廣告看板,但我的思緒卻回到了起點...... 重新解構聖經 — 我對TF-IDF的「異端」理解 一切的起點:被多數人誤讀的TF-IDF 過往在每一個SEO新手訓練營裡,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總是被當作開宗明義的第一課。教科書會告訴你,這是一個用來評估「關鍵字」在一份「文件」中重要性的統計方法。 詞頻(TF) 代表一個詞出現的頻率, 逆向文件頻率(IDF) 則代表這個詞的稀有度。一個詞在一篇文章中出現越多次(高TF),且在其他文章中越少見(高IDF),它的TF-IDF分數就越高,也似乎就越「重要」。這套理論,多數人學會了,然後就止步於此。他們將其奉為圭臬,開始在自己的網站上計算關鍵字密度,試圖優化那微不足道的TF分數。而我,從一開始就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早在十年前,我就意識到TF-IDF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TF,而是IDF。但我關注的,從來不是某個「關鍵字」在一篇文章裡的IDF,而是 我的「品牌」在整個「網際網路」 這個巨大資料庫中的IDF。這個視角的轉變,就是一切的關鍵。 我看到,絕大多數的行銷人員都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他們試圖在自己的網站上,透過不斷重複品牌名或關鍵字來提高所謂的 詞頻(TF) 。這是一種幼稚且早已被演算法唾棄的作法,就像一個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印滿自己的名字,然後期待全世界都認識他一樣荒謬。 而我所追求的,恰恰相反。我從不關心我的品牌名在「自己」的網站上出現了幾次。我唯一在乎的,是它在「別人」的網站上出現了多少次。這就是IDF的真諦。一個成功的品牌,其網路策略的終極目標,就是要 策略性地「降低」自己品牌名的IDF值 。換句話說,你必須傾盡全力,讓你的品牌名出現在成千上萬個不同的、獨立的網站(文件)上,讓它從一個無人知曉的「罕見詞」,變成一個在特定領域內無處不在的「普遍詞」。 當你的品牌成為一個「低IDF值」的詞彙時,並非代表它不重要,而是代表它已經成功地滲透了整個網路生態系,成為了這個...